到时候再去任何行省主政都不会有停滞,也谁都说不出甚么来。毕竟四十多岁的封疆大吏听上去比三十多岁要普通多了,更有先例可循。
颠末一段时候的磨练,熟谙了封疆大吏的事情状况,增加一些经历和经历,过上几年,金世俊和左光斗只要脑筋不犯胡涂,屁股别坐错处所,必定会成为天子手中的两员大将。
这倒不是说谁天生就有反骨,也不是说专门看着洪涛碍眼,而是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谁坐在这些一等一的高位上,也不想脑袋上面有个战略百出、行事诡异、还独揽大权的天子死死盯着。
谁承想三年以后这两人俄然又被天子想了起来,直接迁进到福建任参政和参议。这时候两人就有点暴露獠牙了,不但学着广东那边的体例推行新政,还按照本地环境首创了很多手腕。
金世俊和左光斗是景阳三年(1607)由天子亲身出题殿试的二甲进士,先做了中书舍人,转年别离到太原和汝州修建水利,看起来很像是被从中心贬黜处所。
通过保举在朝理念类似、私交不错的官员补缺,就是消弱皇权和强大本身权势的有效手腕。像两广总督如许的职位就属于极好的目标,凡是会争得头破血流。
但最首要的启事还是被这两个家伙在政务上苦苦相逼,既不想把步子迈的太大,又不敢为了事情与天子作对,干脆还是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算了,把位置让出来,免得碍眼。
广东左布政使袁应泰,在景阳二年就被天子汲引到辽东巡抚位置上,今后以后一向为天子卖力且一起高升,属于最果断的保皇派,非常受正视,任何人去当南洋总督,也得先和他搞好干系,想指手画脚根基不成能。
但是细心捋一捋这几位的经历就会发明,除了丁继嗣以外其他三位也都不简朴,绝对不是能等闲拿捏之辈。
文的说完了再看看武的,广东都批示使李如梅固然抱粗腿的时候比较晚,可功绩却不小,在危急时候果断站在了天子一边,有救驾之功。
而把无门无派、无欲无求的丁继嗣放在左布政使的位置上,既能够给他们俩挡风遮雨,又不会对新政形成停滞,还能减少宦海同僚们的非议,一举三得。
这就叫政治聪明,或者称为蔫坏。金世俊方才39岁,左光斗只要37岁,不但春秋太小,仕进的经历也太浅,硬是推上一省藩台的职位,不但朝堂里会群情纷繁,也很难让本地官员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