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在位的时候海面清平、航路畅达、商贾来去无忧,成果你一上任总督,盗匪四起、民不聊生,把好端端的广纳四海商贾搞成了门可罗雀,天子会咋想?
扣问叶向高的定见就是洪涛的测试体例,想看看王永光的保举是不是事前颠末策划的,有没有与其别人合股的诡计。
南洋总督的人选是有了,可广东左布政使的位置又空了出来。这回天子没先收罗众臣的定见,而是自顾自的把人选提了出来,趁便又把左光斗空出来的位置给填上了。
简简朴单一句扣问让叶向高的鬓角都湿了,迟疑半晌才起家应对。先援引了天子的言辞做为实际根据,再列举袁可立的上风,最后才否定了王永光的定见,小马屁拍的是又响又埋没。
谁敢阳奉阴违禁止新政,不消等袁应泰和金世俊等人脱手,只要袁可立略微不共同一点,让水兵的巡查略有放松,海盗这个永久打不死的小强就得卷土重来。
眼下本身在朝堂里已经被挂上了保皇派的标签,不但摘不下去还要时不时往上添几笔,把保皇派的态度写得明显白白。早已经没了退路,只能跟着天子一起走到头,把挡箭牌和回声虫的角色持续演下去,且要演好。
得,啥也别解释了,谁讨情也没用,等着锦衣卫上门吧,能不落下用心粉碎新政的罪名抄家带放逐就算祖坟上冒青烟了。
当一小我或者一个部分对本身产生了威胁却又无可何如时,绞尽脑汁去揣摩如何将其搞垮很难达到目标,还轻易偷鸡不成蚀把米。
“既然诸位对新政都不太熟谙,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广东左布政使一职干脆就调左光斗畴昔。翰林院侍读庄元臣在京多年,学问没题目,却不熟谙朝政。让其去福建当个参政,也便观其将来可否有大用。”
毕竟每小我和每小我的设法分歧,社会干系分歧,行事气势也分歧。在袁可立品上找不到合适的冲破口,在他的继任者身上没准就能找到呢。
“臣谨遵圣命……”该反对吗?天子提出的人选各种前提都合适,又是重点培养工具,想反对也找不出来由,只能捏着鼻子点头同意。
“呃……臣觉得广东布政使袁应泰推行新政得心应手、成绩斐然,对本地更加熟谙,让其统管广东福建两省应会成为第二个李贽,为朝廷和陛下分忧!”
庄元臣和金世俊、左光斗是同科,都为景阳三年进士,不过这位更短长,名列一甲榜眼。按端方入了翰林院以后一待就是五年,从侍书到五经博士,按部就班的升到了六品侍读,除了常常陪着天子一起读书会商,很少在朝中抛头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