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尼父之丘(上)[第1页/共3页]

子服何也不是第一次路过这儿了,他感慨道:“往年没有灾害的时候,每到秋收。行於午道之上,放目四望,入眼尽是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起伏。金黄敬爱,而现下野上却狐兔出没。近乎荒凉。”

叔孙志对郓城的近况一字不提,只是抱怨盗跖的残虐导致赋税减少。

“盗跖?”

路东数里外的郊野上。在萧瑟的野树、丛生的杂草间一条条引水的水沟蜿蜒南来,流往北去。

从廪丘到曲阜,路途起码要五天,得颠末三百里路程,过了高鱼后,便是鲁国重镇郓城了,这也才走了三分之一的间隔。

春秋时宗族力量还比较强大,但鲁国单家独户的自耕小农已经越来越多,每当战役开端,天下大乱,最轻易遭到打击的反倒是他们。如果邑大夫残暴不仁,或是构造不起像样的施助,流民要想弄点口食就得靠本身,这时候或者挑选投奔大宗族成为氓隶,要么流仳离乡。

发作户,这是无恤对此人的定义,对阳虎的用人之道便产生了些许存疑。

时不时就能瞥见三五成群、衣衫褴褛、扶老携幼的流民或盘跚地走在道上,或坐在路边安息,又或散在郊野上、灌木丛中弯头勾腰地在细心寻觅是否可有吃食,大多只是捡了田鼠、枸杞,乃至草根野菜来充饥,道边则有一些饿殍。

……

“然也,此人倒是知兵,却不会治邑,整日强征暴敛,税亩二半,还要求每丘鲁人都要编缀甲衣一件上交。他是阳虎亲信,目光短浅,在此地捞够以后便会被换一个领邑。以是毫不在乎国人死活……”

赵无恤沉默,他宿世时在影视上看过灾黎逃荒的场景,面前之惨景与之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眼中暴露不忍之色,但身处郓城地界,这些人是郓城大夫的领民而不是他的,只能留下部分粮食后奉告他们,能够往西边走上几十里地,去廪丘求活。

赵无恤惊诧,固然“肉食者鄙”,但只如果有点见地的大夫,都不会容忍本身领邑内的人丁流失,这郓城大夫是哪根筋抽了?

无恤道:“的确,这时候应当开府库赈灾,兜揽流民,构造他们回归乡里,除草垦田,备冬种春耕。

能说会道的子服何客串起了领导,他先容道:“成公四年冬,鲁国为加强防备,于济水、濮水以西,大泽以北筑城名郓,地临曹、卫,一旦有事常常聚军于此。以防侵轶,这便是郓城的由来。”

崇拜的,巴不得将那人每一句话都放进嘴里嚼上千八百遍,奉之为至圣先师,万世素王;鄙夷的,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生食其肉,将“孔老二”斥之为汗青上产生统统好事情的罪过之源。

在成乡乃嫡亲身以身作则下过地的赵无恤也感觉可惜:“这么好的渠、这么好的田,本该是人间乐土。现现在却如此冷僻!这田中杂草丛生、灌木簇簇,因为齐人过境破坏了很多地步,秋收恐怕要迟误了,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若不立即加以整治,恐怕会迟误冬种和春种。”

站在济水渡口的木舟船头,听着鸿雁南飞的鸣叫声,无恤意气风发地想道:“八月秋高,恰是登山俯瞰天下之时,既然来到了春秋期间,不去攀一攀这座尼父之丘,倒是白活一遭了!”(未完待续。。)

他站在张着旗号和装潢纹章的驷马戎车上放眼望去,却见郓城之地池沼遍及,传说当年大禹鉴定这里是“厥田惟中下”,是比较瘦薄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