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哥几个,抽两口?[第1页/共2页]

中间人看了,不由骂道:“日嫩猴子,傻了巴鸡的,你拿铳干啥?这铳能打着?”

“行了,都少说几句吧,没见史公也在风雨中坐着吗?”把总曹彦虎制止了部下们发牢骚,抖了抖身上的雨水叹了一声。

没体例,哪怕史可法死在瓜洲,南明换人主持大局,他也不能不打。

这是软的不可来硬的了。

这时,那扬州进士郑功臣却给出了个主张,还是劝降,但不是劝降史可法,而是劝降被困于渡口的明军。

一个年纪大些的兵还敲了阿谁傻不拉几握着火铳的年青人,骂了句:“你如勇敢把铳放出来,我一刀劈了你!”

实际上,淮明两军底子就不存在甚么对峙,两军阵前更是没有甚么壕沟堑壕,就是明军弄了些江边芦苇堆在渡口火线,然后又从船上弄了些木栅、拒木甚么的随便摆设了下。

“哥几个,抽烟不?”

雨不大,却叫缩在瓜洲渡的明军苦不堪言,即便郑鸿逵令人从海船上搬下多量帐篷供明军野营,可那风吹雨淋的又在江边,哪个能受得住。

留下两封遗言书后,史可法便不复与诸将、幕僚言,一袭蓑衣持宝剑,只要游击叶明水陪立,道:“贼若至,便以长刀加我脖颈,不成使吾落于贼手。”

要说不是被困,被人家困在渡口战不得,走不得,算如何回事?

现在陆四手头可用兵马四千余,另有一千多降兵。兵力虽少了些,但对明军还是处于上风,且作为克服方的淮军哪怕也受江雨影响,但不管是士气还是斗志都绝非包抄圈的明军可比。

固然有蓑衣,可那细雨还是可着劲往脖子里窜,各处明军都是苦不堪言,相互团在那说的最多的就是抱怨。

明、淮两边都可谓是一筹莫展。

为首的贼兵年纪不小,一边拍头上的雨水,一边从怀中摸出烟叶袋子。

又道:“吾身后,如有忠义之士,当葬吾于扬州梅花岭上,北望。”

后书,更像是遗书及对平生的总结,大抵内容是说他史可法平生金戈铁马,誓死报效朝廷,与贼不共戴天...今于瓜洲一不能胜,二不能战,便当于此地就义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更报恩师左公教诲之德。

一书是给其母太夫人的,一封留给幕僚应廷吉。

.........

要说被困,江上就有海船能够接他们走。

莫说投降了,就是构和的动机都没有。

前书未有狠恶言辞,只说儿在淮扬为国平贼,请太夫人勿用担忧如此。

活见鬼了的陆四只能做最后的尽力,他亲身提笔给史可法写去了一封信,信中不再是劝其南渡,而是直接劝降。信末更是打单,称史公若再执迷不悟,则大顺王师必将刀剑相加,届时史公欲南渡也不得也!

总之,说甚么的都有,这也是另有吃喝,如果连吃喝都断了,鬼晓得这帮明军中会不会有人冒出将史公绑了“献贼”的设法。

上万人去留存亡,尽都系于一人之身!

真正成了个活结,陆四这边解不开,史可法的幕僚和郑鸿逵他们也解不开。

过来的几个贼兵看到探出脑袋朝他们张望的明军,为首的挥了挥手,也不说话直接带人奔了过来,然后翻过芦苇堆,涓滴不怕这些官兵会脱手。

可陆四晓得这封劝降信底子不会起到结果,因为,对方是史可法。

“能整两口。”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