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孝者必是大忠[第1页/共2页]

王承恩朝手中的奏疏看了看,低声道:“万岁爷,这杨嗣昌倒不是为他父亲讨情,而是要求皇上答应他代替父亲而死。”

崇祯点了点头,问熊明遇:“兵部意从那边调兵?”

“何事?”崇祯看了他一眼。

崇祯见状,拍案起家,冷着脸往前走了数步,而前面sè一沉,扬手不耐烦道:“调辽镇入关剿贼之事,待锦州捷报核实以后再议。朕已叫高起潜督五千京营前去山东,当应可平孔贼。众卿如果无别的事,今rì朝会便到这里吧,朕累了。”

百官们觉得这下应当没事了,不想熊明遇却又奏道:“启奏皇上,兵部今rì接了旨意,皇上拟要朱大典出任山东巡抚,内臣高起潜督兵平孔有德之乱,兵部对二员任免不敢有议,只要一事还需皇上明示。”

“说明白些。”崇祯声音大了些。

………

周延儒有些不测,想不到崇祯竟也晓得卢象升督练的那支天雄军。

有些冲动的在那踱了几步,俄然转首叮咛王承恩道:“自古大孝者必为大忠者,承恩,记下,杨嗣昌大忠大孝,他rì可为干臣用。”

熊明遇道:“山东一地,天启六年方设总兵官,虽有四府参将,但兵员较少,又为承平之兵,未经阵仗,怕是不堪大用。而浙兵远道而来,又在河南平贼,仓猝调往青州,路途悠远,怕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便是一千都是好的。”熊明遇不甘被周延儒抢白,忍不住呛了他一声,“兵不在多,只在jīng,有一千jīng兵平贼,好过上万乌合之众。如此简朴事理,首辅莫非不晓得吗?”

“代父求死?!”

“臣等遵旨。”

“会极门的奏疏?”崇祯一惊,“出甚么事了?”

“你手中拿的甚么?”崇祯一眼便看到王承恩手中拿着份奏疏。

王承恩忙将奏疏递给了崇祯。

熊明遇争辨道:“如果锦州捷报失实,东虏本年便进犯不得,从锦宁及各堡调一些兵入关,何尝不成行。”

又叮咛道:“朕交代的事情户部和兵部要从速办理,不能耽搁,内阁有兼顾之责,各地平贼之事,务必拿出个章程来给朕看。”

崇祯怔住了,有些不敢信赖本身的耳朵,愣了足稀有秒,伸手便要那份奏疏,“拿来朕看看。”

吴宗达也道:“孙承宗旬前上报,关门已近空虚,调辽兵一事,恐可贵成。”

言及此处,欣然宣道:“内阁拟旨,着卢象升督率天雄军前去河南平贼。”

说完便负手回身往殿后而去。

打大殿出来后,崇祯便一起寒着脸往坤宁宫去,半路却看到王承恩拱手负在那边等着他。

“杨嗣昌?”

一听是杨鹤的儿子,崇祯气不打一处,怒道:“杨鹤的儿子?哼,他上疏给朕做甚么?为他父亲讨情吗?”

“恰是此人…想不到皇上也晓得天雄军。”

熊明遇回道:“兵部的意义是以辽兵对辽兵。”

崇祯轻声一笑,“这天雄军就在朕的眼皮底下,朕又岂会不知。”稍顿,感慨道:“卢象升确是忠臣,先帝在时,满朝文武皆趋附于魏阉,唯他敢蔑然视之。朕在潜宅时,便多听人言大名府出了个彼苍,当时不知,问了以后,方知是他卢象升。朕即位后,东虏犯境,又是他卢象升第一个率兵来勤王,如此忠肝义胆的臣子,你们说,朕又如何能对他不知呢。”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