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银子落柜的声音后,老百姓暴露豁然的神采,然后将吏员开出的回执谨慎翼翼的揣入挂兜中,皱巴巴的脸上也有了少量笑容,呵叱了家里孩子几句,然后抖了抖空了的粮袋,搀着家里婆娘一并走出衙口。
县令点点头道:“林司马虽是翰林出身,但为官务实,他来本府后,立青苗,设农商,修河堤,开淤田件件政绩卓著。当初他来宁陵县,与本地乡绅说要令归德三年内大治,当时我等面上都是阿谀,心底却都是耻笑,现在为官不过一年,归德如何有目共睹,下官本日思来实在是见地短浅,忸捏不已。”
不知多少闻名而来的读书人,都是争相上门投贴,想要拜见一面。对他们而言,以林延潮今时本日文宗的职位,若能他点拨,汲引一二句,是名声鹊起的一条捷径。
付知远向县令问道:“这几日秋税缴了多少?”
孩童环抱,拍动手玩耍,老百姓们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次序井然,不消如平常那般吏员在旁厉声催促,即主动将手里的一封银子投入了柜口中。
在此之际教派流行,乘机于官方布施,并生长信众,一时乡间,焚香到处,妇孺信之不疑。
宁陵县县令以及一县吏员见付知远来了,当即前去迎候。
苛政之下,民怨沸腾!
望着辛苦了一年,却颗粒无收的地里,老百姓们蹲在地步里堕泪痛哭。
付知远闻言沉默,心底想起了身在开封的林延潮。
付知远点点头道:“不要催,不到来岁三月,都由着百姓。”
付知远道:“若非……本府能够也当不了这个好人。这你不必谢我,此事说来讲去,都乃林司马之功。”
要晓得三袁至开封后,文才学问都是读书人中的一流,获得了读书人的敬中。但因为三袁其外祖是左布政使的原因,他们对官员身份的林延潮必须避嫌。
每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来至院舍拜见。
这天赋刚过了晌午,付知远的马车在宁陵县县衙前停下。
十字街上有些喧闹,摊贩们向百姓们大声卖力地兜售着。
他们心底想着,本年官吏不剥削了,秋粮也比往年多卖了点钱,好轻易上城一趟,拿这钱买点甚么吧。
老百姓们在来岁三月前甚么时候卖粮都行,待感觉甚么时候代价划算了再卖,最后算给官府缴税。
比如林延潮的事功学到底是甚么模样,大师都不晓得,但林延潮的名声及品德魅力在那,不免对儒学产生神驰之心。
这话听起来很直白,但话里是满满的对读书人的鼓励,常常被蒙学里的教员拿来借用。
剩下的官员,谁也是没有体例,谁也不会与本身乌纱帽过不去,唯有狠下心肠,不然大明的官员那么多,这活你不干,另有别人来干。
付知远点点头,缴税后的老百姓们扶老携幼地分开了衙门,衙门口的十字街还是如平常般热烈,摊贩在此摆摊。
付知远言谈中有一种笃定和沉稳。
横征暴敛在河南各府此起彼伏,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一幕,比比皆是。
身为知府付知远是一拖再拖,给老百姓说了来岁三月前交齐就好。
这也就是因人而近道。
“下官没有出息,为官已逾六年仍不得升迁。但这六年,早就把本身看作了半个本地人了。本年多亏了府台,不消如临那般县横征暴敛,才令下官在老百姓心底保持着那么一点好名声,对得起老百姓称这一声‘老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