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识破(一更)[第1页/共2页]

也有人叹林延潮其志之远,如果著书而成,真能有几分以本日之思代前人之想,那么这本书也不算白写了。

世人大部分都是在质疑,若非方才对林延潮有很有好感,恐怕很多人要喷之了。

出来时,世人不免议论一番,有人讽林延潮不自量力。好高骛远。

当今国粹式微,比如道统失传,这个期间国粹昌隆,如果能将阎,顾,刘几位大师的心血,著书颁发,不知会在这个期间读书人里,激起如何样的共鸣?

林延潮悄悄摇了点头,又是一个死读书的。当下他答道:“未见得,尧典立叙事之骨架,禹贡开百世地理之学,洪范乃五行之宗,大禹谟之十六字心传,更加圣圣接踵。代代相传之学,你岂可薄之,真愧为读书人。”

林延潮对儒生拜读道:“仓促而作。不敢谈精思,到时有错误之处还请兄台斧正。”

想起上一世偶尔看了一篇报导,自顾颉刚,刘起釪故去后,为尚书注经在当今已是成为绝学了。想到偌大中国十几亿人丁,竟是再找不出一小我时,林延潮心底是有些悲忿的。

这名秀才听了林延潮的话后,顿时掩面,惭愧退下。

一名儒生一向不说话,这时候站出来问道:“古文尚书疑为伪篇,你该如何作?”

林延潮此言一出,合座哗然,古文尚书疑为伪篇,乃是当今治尚书每一名儒生心底的大疑团,一千年来很多读书人提出疑问,但却无一人拿出证据来指证。而林延潮竟然笃定的一口证明了,难怪他们不信。

想到这里,林延潮咬了咬牙,心道不管如何说,这本书籍身是写定了。(未完待续。。)

那人笑着问道:“林相公的诗集,我等决然是要看的。”

要写这等高文,没有几十年的经学功底,遍及浏览经史子集,你也敢写?或者说你也美意义写?

一名儒生向林延潮作揖道:“书经之难。不亦于易,汝不过十五六岁少年。若真要说有甚么建立,一个字难,除非汝是生而知之者,当然汝治书经定在我辈之上,到时书稿一成,吾必然拜读。”

林延潮答道:“书经,乃六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鄙人觉得欲贯穿五经,学易,若欲挈领五经,学书。”

一名墨客不解向林延潮问:“你为何要注书经,不注他经?”

一名老儒当下发莫非:“你治尚书以何为本?”

要晓得我们的首辅张居正,为了给当明天子读书,写了一本尚书直解,作为小天子的日讲宫内读本。

听了林延潮的话后,世人当下纷繁告别。

林延潮道:“先疑古,再重修!如尧典,皋陶谟,禹贡,非成书于上古。而定于春秋。”

其次上古先秦各书经里,所用的尚书句子编录出来,与古文今文尚书参校异同。

另一人笑着道:“你有所不知,林相公不擅诗赋,这是众所周知的。我猜大抵是文集吧,林相公的文章有苏韩之韵,如果刊售定可一读。”

他这本书首采的还是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其次是近代国粹大师顾颉刚,刘起釪的尚书学。

其四是研讨尚书用字造句的文法,并和甲骨金文作比较。最后才作全数的考定。

固然林延潮总感觉前人皓首穷经,好似整日凿井很好笑,但真正到了失传的一日,才知具偶然是如何贵重。尚书作为五经之一,从先秦至民国,传承了两千余年,中原几经荣枯,但倒是代代相传,本日虽江山犹在,但文明传承却断绝了,这是多么的哀思。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