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不久前,凤阳本地的知府还曾就之前的"地龙翻身"上书,宣称本地并未遭到天灾的影响,百姓们安居乐业,无需朝廷施助。
嘶。
"白莲贼子该死!"
"回皇爷的话,倒是瞧不出来有甚么动静.."
而近些年,朝野间出身通州,最具代表性的官员,莫过于前任东林魁首,曾受命巡抚凤阳,担负漕运总督长达十余年之久的李三才。
纵使偶尔对"实业"有所浏览,最多也就是开个酒楼茶肆或者赌坊罢了,极少与粮食打交道。
...
分歧于淮扬那群富可敌国的富绅豪商,这些通州的豪商们常日里运营的谋生多以船埠买卖和镖局为主。
但独一的隐患,便是有人借机,漫衍谎言,暗中哄抬粮价..
闻言,案牍后的朱由校先是一愣,旋即便面露恍然之色的点了点头。
昔日京中因为蓟镇总督的"出缺"而争辩不已,世人只觉得天子成心搀扶宣大总督杨肇基以武将的身份总摄边镇政务,却全然没有重视到天子早已暗中授意东厂以蓟镇的名义囤积粮草。
毕竟是整天伴随在天子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即使其神情有些凶恶,但卖力在各个路口和宫门值守的侍卫和内侍们还是不敢加以禁止,满脸畏敬的望着王安远去。
才方才迈入乾清宫暖阁,气喘吁吁的司礼监掌印寺人王安便从怀中摸出了一封另有些温热的公文,神情惶恐的将其递到了朱由校的手中。
现在山东闹到这般地步,本就有他从中"推波助澜"的部分启事,他也没法全怪到本地那些官员的头上。
许是焦急赶路,这位在内官中权势首屈一指的大裆竟然将广大的袖袍微微撩起,并不竭催促着周遭忙不迭跪在宫道两侧施礼的宫娥内侍。
自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大明的宦海便垂垂构成了所谓"乡党"一说,出身同一故里的富绅豪商和官员们相互搀扶,两边间的干系密不成分。
此话一出,暖阁中的温度好似刹时降落了很多,本是在角落处屏气凝神的宫娥内侍纷繁昂首张望,正在挥笔批阅奏本的大明天子朱由校也是行动一僵,点点朱墨溅到了面前的奏本之上。
"陛下息怒.."
顾不上很多,朱由校赶快将王安递过来的奏本接过,并且一目十行的浏览起来,清癯的脸颊以肉眼可见的速率涨红起来。
现在山东乱局的背后虽是免不了一群魑魅魍魉从中推波助澜,但并非统统贩子都有资格晓得此中内幕。
"让开,都给咱家让开!"
"军中粮食可还充沛?"
都是些没有眼力见的,这都甚么时候了,还在满脸奉承的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