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渡河伐明![第3页/共5页]

官绅为了显现对大明的虔诚,毫不踌躇的动员部下统统的壮丁民团。峻厉的要求乡民必须向大明朝廷奉献虔诚,粮食、地盘、铜钱、银元乃至女儿野菜,来者不拒。凡是听话的良民,一概发放崇祯天子发行不久的宝钞,宝钞不敷的。则由乡绅打一张欠条,商定平贼以后用这张欠条赔偿将来交纳的税赋。

不但包捐包税的名流乡贤们在收捐税的时候不太识数,并且,在向各级官府上缴捐税的时候更加的不识数了。明显是超额数倍完成了任务。倒是向上呈报,地瘠民贫加上抗捐抗税的刁民太多,所承包的捐税只收上来了五成不足六成不敷。朝廷如果要我们全额上缴,那我们就只能是破家为国了。

“大顺军的战马平时是不饮水的,而是饮血。杀俘虏的血饮马。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兵戈前一天,常常不饮马,让马特别饥渴。上了疆场,战马一旦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的确像狮子一样。骑这类马陷阵,无不克。”

跟着最后的一捆高粱入库,全部黄河东西两岸变得地净场光,粮草丰足。沿着黄河岸边三四丈高的绝壁峭壁,两岸的大顺军和明军各自构筑了无数的炮台和堡垒,筹办用各自的火炮来封闭这段七十到一百步宽的河面。这么狭小的河面,非论是大佛郎机还是六磅炮、八磅炮,都能够完整封闭。只不过,不管是从火炮的数量,炮弹的重量,密度,东岸的明军同西岸的大顺军比较起来都显得相形见绌。

而河西。一样是热烈不凡,如果你能用无人机对全部大顺统治区航拍,会发明几近每一天,大街上都会有戴枷游街的人。与河东分歧的是,这些人多数穿着光鲜,另有大量僧道尼姑等削发人。他们被秦法书院出身的官吏摈除着,官吏一边走路一边筛响手中的铜锣大声喊道:“父老乡亲都看好了,大顺新政,减租减息,官绅一体纳粮。凡有无端不纳粮者,一概游街示众。优免行嘉靖旧例,积欠一概定息八分。”

除了这个标语以外,李守汉更是在题本前面附上了一个条陈,内里详细说了然该当如何将东南扶植成为大明的复兴之地。草草的看了几眼,除了筹办在凤阳、南直隶、浙江和赣南赣北等地推行那些已经在两广福建等地卓有效果的赋税轨制以外,便是多量的培养官吏,编练新军。

但是,这份罪恶如果过后崇祯究查下来,也是他们不好逃脱的。以是。本着天塌下来高个子去顶的原则,他们将终究决定权塞回到崇祯手中。

至于说为甚么各级处所官员如此回护那些士绅乡贤,实在事理也是很简朴,只需比及入夜以后到各处官衙的后门去等待一番,看到那些辘辘驶来的沉重车辆便会晓得此中关头地点了。为甚么包捐包税的士绅乡贤没有完成上缴数额反而屁事没有,为甚么有人告密他们,官员如此回护。

这些人在李守汉面前表态站队,还怕甚么升级留任?只怕降得不敷狠才是!此时降得越狠,今后越是飞黄腾达。

但是,从阿谁期间走过来的人,品德标准也就那样。至于低一点的,顺手把快死的孩子扔沟里,抢走乞丐的粮食就不说了。当你真正的体味了我们的前辈是甚么样的品德下限以后,你还会觉着苏丹红地沟油还算个事吗?对比前辈,我们能够理直气壮的说,我们品德高贵。当然,会如许不怪我们的前辈,他们也都是苦海里谨慎的求生,不像我们有群众束缚军庇护着,有差人罩着,最不济,也就是被地痞堵冷巷里揍一顿。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