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非常心疼段友贞,以是将儿子来的每一封信都好好保藏了起来。
但是段友贞却劝他说:“父亲不是常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我也不小了,都十三岁了,能够本身照顾本身,并且拜在大祁最驰名的周存信门下为弟子,这是京师多少高门后辈求都求不到的好机遇,如何能错过呢?”
“……”
或许是遗传的原因,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段友贞在七八岁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十岁就能写下《盛京赋》如许名噪一时的鸿篇。
“接到上封信的时候,我的存眷点完整落在‘出去盗贼’这件大事上,我被吓坏了,恐怕友贞出甚么事,实在没留意到笔迹的窜改。”段克俭垂着眼睛,哑声道,“直至那天早晨我才发明,这两封信有点不大对。”
但是这趟青州之行,并没有让段克俭放下迷惑,反而让他更加想不通了。
段友贞去青州的第一年,统统普通。
垂垂的,段克俭放下了担忧的心,他很欢畅地想,孩子公然是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
段克俭得知动静,一方面非常欢畅,另一方面,又有些担忧,他不放心十三岁的儿子单独去悠远的青州肄业。
甄玉一怔:“是么?可我看过段侍郎……就是阿谁冒充者写字,他是右手拿笔,如果他一心一意仿照段友贞,为甚么不改用左手呢?”
正如瑾妃在一次夏季暖炉旁的闲谈中,奉告甄玉的那样,她的弟弟段友贞,曾经是个暖和敬爱、非常仁慈的少年。除了酷爱读书以外,他还爱莳花弄草,爱小植物,乃至为了不杀生而有一整年不肯吃肉。
“不管如何,出了这么大的事,当爹的总该去看看儿子。”他如许和老婆说。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或许这点奥妙的变异,普通人底子发觉不到,但段克俭发觉到了。他想来想去,又将上一封信翻了出来,对比着看,成果发明上一封信的笔迹,已经呈现了这类窜改。
也正因为这篇《盛京赋》,远在青州的鸿儒周存信终究同意,收段友贞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