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娘笑骂女儿道:“这对年青的小伉俪在我们村里没有很多熟人,除了呆福那边,还能去别的处所不成?”
杨桓一阵风般冲出呆福家的院子,手扶篱笆,四顾茫然,转头扣问呆福道:“村里谁家炊事最好?”
郑大娘家共有长幼五口,佳耦两个哺育了一个女儿,名唤巧娘,七年前招了一个上门半子安身,隔年便生了个大胖小子,跟了郑家的姓氏传承香火,五口人就住在杨桓家左手边,中间只隔着一条狭小的泥路。
杨桓肚子早已饿的咕咕叫,见桌上摆放着一碗汆肉,便伸手拈起一片,悄悄送入口中。李持盈背着人打了杨桓手背一下,责怪道:“悄悄的,别让人看到怪你不识礼数,并且你还没盥手呢。”
郑大娘的女儿是十里八乡驰名的女红巧手,精于针线,是以李持盈有些针线活计总要劳烦巧娘帮手,两家里常常走动,一来二去熟谙起来。李持盈对于银钱没有明白的观点,因为感激巧娘的帮忙,常常顺手从杨桓的荷包中取些金银通宝,送与巧娘补助家用。
呆福傻笑着没有答复,李持盈却沉吟道:“传座一事固然不假,不过我等却从未真端庄历过,如许贸冒然闯进别人家中讨酒喝,未免过分于冒昧,我看不如找个熟谙的人家,凑趣吃饱了肚子,给小孩子多留些压岁钱也就罢了。”
郑大娘家糊口不算贫寒,婆媳二人在家烧饭清算,照顾孩儿,翁婿俩则日日出海,捕捞鱼虾,采摘瑚珠,日子过得倒也有滋有味,从无断炊之忧,反而垂垂有了些积储。
郑大娘夺过孙子手中的一串钱,好歹要塞还给杨桓:“这些日子受你们的帮助已经很多,我们又帮不上你伉俪甚么大忙,已经心中不安,怎能再受你们的财帛,更加过意不去了,快些收起来,不然我是要怪的。”
李持盈见杨桓露怯,赶紧悄声解释道:“你又不懂了,这五种带有辣味的食品凑在一起,唤作‘五辛盘’,传闻在新年这一日蚀用,能够驱除五脏中的陈腐之气,来岁一整年都会健安康康,每种少吃一点意义意义就成,没有人逼着你吃光的。”
杨桓没法,只好朝李持盈使了个眼色。李持盈因而抱住郑大娘的胳膊撒娇撒痴,好说歹说,郑大娘才收起那串钱,便筹措着让女儿去厨下端酒端菜,又和老头子亲身让杨桓等人上座安席。
傍晚已尽,夜色微醺。
杨桓拉着呆福去后屋洗了手返来,酒菜已经摆满了桌子。村野人家没甚么精美的食品,年节时只不过是森森的鱼肉,幸亏七里铺村紧邻海边,新年的菜色另有些茱萸瑶柱、清蒸星鳗、蒜烧海参、老醋蜇头,并两碗海鲜杂烩一起,再加上自家酿的米酒,酒菜也算丰厚。
杨桓嘴乖,恭喜发财安然吉利步步登高大吉大利等拜年话儿说了一大堆,把郑大娘佳耦喜好得眉开眼笑,又将一串清钱塞给巧娘的儿子买果子吃,这才被不美意义的郑大娘让进屋去。
李持盈见杨桓手足无措的模样,便知杨桓不晓得此中端方,因而笑着拿起一杯大黄、桔梗、花椒等物泡制的“屠苏酒”,送至杨桓嘴边。
李持盈被郑大娘一番话羞得恨不能将头低到桌子底下去,杨桓见李持盈宽裕的模样,只好干巴巴的笑了几声:“大娘谈笑了,我们两个那里有那么恩爱,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当不得真……哎呀,盈儿你掐我大腿做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