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几个小内侍搬来椅子,端来茶几香茗,再退出去后,陈荀才谢恩就坐。
那内侍低声说道:“回禀陛下,小的不知……”
陆承启也晓得,前人总结了很多天然征象,通过一些端倪,精确瞻望气候不是难事。陈荀说是甚么“夜观天象”,陆承启是不信的。他必定有甚么体例,瞻望到这雨势不会悠长。但这是人家用饭本领,陆承启也就不戳穿了。听得他这么笃定,陆承启也算是放了一半的心。
陈荀踌躇了一下,才咬牙说道:“臣愿往!”(未完待续。)
陆承启愣了愣:“这黄河也算是风水?”
这个小内侍和高镐都退出去后,一小我走进了垂拱殿中,恰是方才升职到敷文阁待制的陈荀。这个敷文阁待制是一个虚职,不过是名头上好听些,俸禄多些罢了,毕竟是名义上的正三品官。至于实职,陈荀还是钦天监监正,这一点并没有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陆承启用人的原则。既然陈荀的特长是看风水,瞻望气候,那就让他持续做这个钦天监监正吧。
“朕并非担忧雨势不能停,而是担忧治河不能成啊!高傲顺立朝以来,黄河决口三十余次。每次决口,百姓流浪失所,饿殍遍野。若非如此,我大顺国力,本日不止于此。前两年朕虽派出工部尚书李诫,全权治水。何如黄河淤泥甚多,泥沙充满河水当中,孔殷间也不能管理。两年畴昔,糜费千万贯,却见效甚微。朕虽能顶得住一时,不能顶得住一世。若再无停顿,百官联名上奏,弹劾李诫,朕便是专断朝纲,也保不住李诫啊!”
陈荀解释道:“《葬经》有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前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山为势,水为神。山为龙,水为龙之血脉。龙脉,便是有山有水,澎湃有情的阵势形象。若论平洋之地,一寸高,一寸势,尤以江河水系为重。简而言之,要得水避风。是以风水好的处所,必然是水好的处所,还要避风。因为风活力散,而水起气聚。古时,中原大地,阵势平坦,湖泊浩繁,气候适合,草木畅茂,禽兽滋长,我中原一族得以繁衍生息。这都须归功于大禹,若无得其治水,中原还是大水众多。”
陆承启也没心机难堪一个小寺人,说道:“罢了,宣他觐见吧!”
“臣陈荀,拜见陛下!”
“回禀陛下,臣昨夜观天象,以为这雨势必然不久矣,不必担忧本年黄河会发大水……”陈荀信誓旦旦地说道,非常笃定。这就是“专业人士”的底气了,换小我来,那里敢打包票啊!
陈荀赶紧说道:“非也,臣的意义是,古有大禹治水能成,盖因其因势利导,化堵为疏。在臣看来,这不过是风水上的‘引水补基,培龙补砂’近似罢了,皆是人改革风水。”
“陈卿求见朕,但是有何要事?”陆承启固然猜到了几分,但也还是出言扣问道。
见陈荀一丝不苟地施礼,陆承启也正儿八经地说道:“陈卿免礼,来人,赐坐!”
陈荀沉吟了一番,才缓缓地说道:“陛下,相传尧命鲧治水,鲧只晓得堙、填之法,九年不成,舜继位,先革鲧之职,放逐到羽山,鲧乃死。鲧之子禹,受其父治水失利之训,改用疏导之法,经十三年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