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七零章 无双谱[第2页/共2页]

如果张天元手里头这是清三代的粉彩,那天然贵重非常。

清初浙江学者毛奇龄为此谱作序,赞曰:“南陵(金古良的号)与余同窗诗,与徐仲山同窗书(指书法),末为画,而画精。是谱名‘无双’,而实具三绝,有画,有书,又有诗也!”

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以视道光之画‘无双谱’,必书人名、小传者,殆有仙凡之别。”

总之,“无双谱”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部分,广为士大夫阶层和官方人士所爱好,这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则以瓷器粉彩画的情势,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了这类传统文明,值得古人抚玩、咀嚼。

尚父郭汾阳王,即郭子仪;

瓷器上绘“无双谱”纹样,始于清朝道光年间,一样也很好地将诗、书、画融会一体。

此中董贤肖像上方书:“云阳舍人貌自工,年才二十位三公,法尧禅舜为不吝。”

目测高26.4厘米,口部边长4.4厘米,底部边长6.5厘米。

1954年洛城西效东汉墓出土一件陶罐,形制与盘口壶类似,其器身上写有‘解注瓶’字样,用处为酒器。

浅盘口,口沿较薄,粗短颈、溜肩、球腹、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双系。

这件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目测高20厘米,口径13.5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

有的肩部描画弦纹、点纹等。

首开越窑青釉瓷生长之先河。

此时盘口与底部者较小,重心在上部,倾倒食品比较吃力,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受。

此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四周别离绘有董贤;

固然这托款用了乾隆的名头,但却并非乾隆年间的东西。

如壶,壶与汉朝陶壶及原始瓷壶不异,盘口较浅,肩部设半环形系耳,下腹内收,小平底。

盘口壶在三国时的盘口和底都较小,肩、腹部大,重心在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受;

金古良的《无双谱》将诗歌、书法、绘画很好地连络在一起,每帧作品旁皆题乐府诗一首,且都为金古良本技艺书。

三国期间,瓷器的外型和装潢根基上秉承汉朝,较多地接收了陶器、铜器、漆器等的形制和纹饰。

至晚清民国期间,“无双谱”纹样持续风行,这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就是此中的代表。

三国吴期间越窑窑址在上虞县发明三十余处,比东汉期间的瓷窑址增加到4、五倍。

“这个东西是三件内里最便宜的,最多代价五六万群众币,倒也不错了。”

青釉瓷是在东汉晚期江浙省上虞小仙坛率先胜利烧制。

“这么说,别的一个瓷器很贵重了?”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