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修建海宁海塘,尽力以赴,直到大功胜利,这件事有厚惠于民。我在书中将他写得过份不堪,偶然感觉有些抱愧。他的诗作得不好,本来也没多大相干,只是我小时候在海宁、杭州,到处见到他御制诗的石刻,实在很有恶感,现在在博物院中参阅名画,仍然到处见到他的题字,不讽刺他一番,闷气难伸。
1、据记录:陈世倌之妻姓徐名灿,字湘苹,世家之女,能诗词,才调敏赡,并非如本书中所云为贫家出身。条记中云:“都城元夜,妇女连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阳门下摸钉乃回。旧俗传为‘走百病’。海宁陈相国夫人有词以纪其事。词云:‘华灯看罢移香屧。正御陌,游尘绝。素裳粉袂玉为容,人月都无别离。丹楼云淡,金门霜冷,纤手摩挲怯。 三桥委宛凌波蹑。敛翠黛,低徊说。年年长向凤城游,曾望蕊珠宫阙。星桥云烂,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
4、赵翼记乾隆喜作诗及用僻典云:“……诗尤其常课,日必数首,皆用朱笔作草,令内监持出,付军机大臣之有文学者,用摺纸楷书之,谓之‘诗片’。遇有援引故事,而御笔令注之者,则诸大臣归,遍翻册本,或数日始得,有终不得者,上亦弗怪也。余扈从木兰时,读御制〈雨猎〉诗,有‘着制’二字,不知所出,后始悟《左传·齐陈成子帅师救郑》篇:‘衣制杖戈’,注云:制,雨衣也。又用兵时谕旨,有朱笔增出‘埋根首进’四字,亦不解所谓,后偶阅《后汉书·马融传》中始得之,谓‘决计进兵’也。圣学赅博如此,岂文学诸臣所能仰副万一哉……御制诗每岁成一本,高寸许。”乾隆从古书中顺手翻到一个冷僻典故,用在诗中,文学侍从之臣天然难明所谓;而纵明出处,也必佯作不知,或假装回家查书数日,斯知圣学赅博如此。大抵乾隆一意要得香香公主,是以下旨:“埋根首进”。(金庸按:“埋根首进”之原意似非如赵翼之解为“决计进兵”。《后汉书·马融传》:“臣愿请……关东兵五千,……极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当中,必克破之。”《后汉书注》:“埋根,首不退。”“埋根”为“深植其根于地”,意为决不退后一步,“首进”为树枝树干则向前推动,意为“有进无退”。这段笔墨的意义是说:“臣请皇上派关东兵五千名,由臣带领,竭尽尽力,奋勇打击,有进无退,身先将士,三十天以内,必可破敌。”)
霍青桐见他高举双手,向着白云,自言自语,仿佛是在和云上的妹子说话,但云端淡淡雾气,并无人影,当是他思念妹子,幻觉陡生,但所说的话合情公道,并不违背教义,而后顺着这条思路去,也是功德,当即抢上扶起。只听他喃喃的道:“我不哭,喀丝丽,你不要哭,青桐,你也不要哭……”雨点渐大,洒在两人身上……
本章跋文
《书剑恩仇录》是我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从一九五五年到现在,整整二十多年了。
《金庸作品集》每一册中都附印彩色插图,但愿让读者们中(特别是身在本国的读者)多打仗一些中国的文物和艺术作品。如果感觉小说本身太无聊,那就看看图片吧。书后那枚“金庸作品集”的印章是香港金石家易越石先生所作。本书之出版,老友沈宝新兄、王荣文兄、同事陈华生先生、许孝栋先生、吴玉芬密斯、徐岱先生、李佳颖蜜斯、郑祥琳蜜斯、蒋放年先生等各位赐助甚多,谨志感激之意。严家炎、冯其庸、陈墨三位先生多见教言,多数已嘉纳而支出改正版中,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