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千秋功绩[第1页/共2页]

康熙让众臣免礼平身,然后重臣开端奏事。康熙没有急着将国书拿出来,一来此事干系严峻,需求留到最后参议;二来,早朝上臣子先说话,这是端方。

康熙朝河道题目是一件大事,百姓糊口耕作,商贾们发卖交通都离不开河道。早在康熙即位之初便将“三番、河道、漕运”书成条幅吊挂在宫中大柱之上。

陈廷敬好歹也是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自打当了户部尚书以后,每天为阿堵物忧愁,也多亏他主政户部,大清财务才撑得下去。

康熙道:“三来,李朝自古乃是中原国土,汉朝即设汉四郡,后被高句丽夺去,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成,唐太宗征高句丽无功而返,今李朝自称三韩子孙,意以高句丽先人自居,实乃狼子野心,现在我天朝出兵李朝,既是如前明万积年间出兵朝鲜顾念宗属之情,又是远超唐宗直追我朝太宗天子之标榜千秋的功劳!”

陈廷敬则闭着眼睛策画起国库里另有多少银子,够不敷工部尚书的宏伟打算,当然,他作为户部尚书,最但愿的便是康熙否了新修河道的打算。

大臣们排成两列,站在乾清门外,宣礼寺人的鞭子乍响,宫门大开,北风中,百官上朝。

寺人又开端读第二封。

工部尚书退下后,百官无事可奏。

垂垂靠近乾清门,官员们也更加庄严。

两份国书一是李超国王写来,一是李朝世子写来,所述内容完整分歧,但目标却都一向,那就是让清廷出兵,帮忙李超平叛。

陈廷敬心道:“无耻啊!无耻!李超国王和李朝世子,现在都可称作李朝之主,究竟帮谁并不说清,摆了然是想让两方开价,价高者得,至于甚么戴德戴德,的确是废话,你都派兵驻扎了,李朝人敢不戴德戴德?”

初春,都城内的积雪已化去了大半,颠末一夜的酷寒,又结成了冰,留在地上,抬轿的人不得不谨慎翼翼的在冰上行走,以免脚下一滑,轰动了肩舆中的老爷。

读完以后,大臣们还算安静。

熊赐履也道:“臣附议。”

他们连夜奉诏入宫,与康熙参议了大半夜总算商讨出了些端倪,本日早朝,康熙便要在群臣面前公布这两份国书,并宣下天朝旨意。

朝廷每年为疏浚浑河河道破钞十几万两银子,却年年见效甚微。

康熙给内侍寺人使个眼色,早就筹办好的寺人拿着李朝国书出来,通读一遍。

眼看着朝廷中重臣接二连三的表了态,百官们内心顿时如明镜普通,这事皇上恐怕早就和百官筹议好了,现在朝堂上提出不过是做个戏罢了。

工部尚书先出列道:“启禀圣上,按照四阿哥所绘水文图,臣等研讨好久,制定以开辟新河道之法代替疏浚旧河道,来管理浑河。”说着将一本奏折举过甚顶。

这时兵部尚书杜臻出列道:“皇上,两份国书非论哪份所言为真,都乃李朝内哄,我们不该冒然出兵,坐山观虎斗方为上策。”

浑河又称小黄河,流经都城四周经常常淤塞成灾,不但影响漕运,连带着河道四周地盘也全成了斥卤之地,百姓流浪失所。

天子上朝不是在太和殿,也不是在乾清宫,而是在乾清门前的空位上,又称作御门听政。

康熙道:“折子有些长,便不给众爱卿宣读了,上折之人扬言,出兵李朝其利有三:一来,李超内哄,必然耗损国力,大清如若派兵可顺势进驻李超,助其镇守处所,不再生内哄,以彰显我天朝之教养……”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