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如入宝山空手回(上)[第2页/共2页]

巴海有些难堪的道:“殿下,齐齐哈尔八旗军您也见过了,满是马队啊……对了,李庆是汉人,他的绿营军里说不定有懂火器的。”

不过总的来媾和十八世纪欧洲疆场上,那些兵士的着装辨别不大。

与燧发枪相配套乃是定装火药,这是一种小纸包,内装有枪弹和定量的火药,咬开后将火药倒入抢中,再将枪弹放入,最后将纸塞入牢固,就完成了装填。

这类装填体例,不但包管了火药用量牢固,能力稳定,并且加快了填弹的过程。

比拟斧头,那十几柄军刀,就显得轻巧多了,鞘口平齐,刀身颀长,呈柳叶行,胤祚晓得这是有“鹰之利爪”之称的恰克西刀,也称哥萨克刀,固然也是后代的名刀,但是胤祚感觉还是蒙古弯刀用的更顺手一点。

“呃……没有……”巴海挠挠头。

遵循后代西方对于火炮的分别,胤祚以为这门炮该当属于十二磅炮,这是在以后几百年欧洲疆场上的火炮典范尺寸。

接着胤祚走到那几杆枪前,顺手抄起一把,细细打量,这支枪长约四五尺,重十斤摆布,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形状上已经很靠近后代的步枪,对着枪管看了看,还没有膛线。

让胤祚有些惊奇的是,这把枪是燧发式燃烧的,也就是燧发枪。固然燧发枪早在十六世纪就被发明了,但是因为激起率太低,一向没有大范围利用,看来这年代燧发枪的布局已经改进了。

在院子逛了一圈以后,胤祚最后开端检察那门火炮。此时,大清的制式火炮为红衣大炮,长约一丈,重达两三千斤,炮口粗大,管壁丰富,有照门和准星,能够调度射角度,共同加减火药的用量,切确度很高,射程极远,可达七八里。

这门大炮共配两种炮弹,一种是常见的铁质实心圆弹,另一种则近似于小圆桶,大要有圆形凸起,小圆筒内是一枚枚的小圆珠。这类炮弹就是葡萄弹了,近似于后代的散弹。

绿营军乃是由汉族人构成的军队,建制分为标、协、营、汛,李庆作为百总,统领的就是一汛人马,本有三百人,经黑风口一战,仅剩百余人,得兵部号令,在齐齐哈尔驻防,趁便补足兵员。

那些礼服大多以茶青色为主,上身是茶青色长襟服,内衬红色坎肩,下身配套裤、长筒袜和矮腰皮鞋,帽子是一顶细毛呢制的三角帽,步兵、马队、炮兵的戎服都有纤细不同。

而这门俄国的大炮大抵上和清军红衣大炮相仿,但是炮管更薄一些,炮身也更短一些,安设在一个两轮的炮架上,炮身色彩趋近于银色,但是又有一些发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