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沧苑二千万亩良田,非一日之功。万户人家,力有未逮。先自足,再为王客庸。稻作构造器足备。二三老农,便可日种一顷。猜想。四十万顷,半月足可种毕。如此亦不误农时。平常田间办理,更不在话下。青矫健妇,还广不足力,筑路通渠,营城造楼……蓟国将作寺,轻车熟路。君不见蓟国四百城港,皆如此般。

不出数载,兰沧苑天时尽显。岭南足可长治久安。

象苑有五。一千头具装战象,皆于五苑中驯养。清钢琉璃甲,已烧造毕。战象来往奔逐,不觉有异。

遥见灯火透明,远闻四溢饭香。便有原住部民,口舌生津,泛舟来寻。

再得数万户民,兰沧苑,当可无忧。

来抢如何办?

出兰沧苑,蓟王寻枝津北上,泊入象苑。

“白头者,直扶南西,人皆素首,肤理如脂。居山穴,四周峭绝,人莫得至。”

沿兰沧水,河汊枝津,立十津邑。分置十万新野流民。户户美田一顷,岭南重楼宅院一栋。一岁三登,衣食无忧。

稻子生吞好吃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蓟王过程过半。至于平天下,有生之年,当可预感。

闻举族皆白化,令蓟王兴趣大增。

眼看婚期将至。蓟王遂消此念。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诸多圩田详情,不亲临,不成知也。

此地,亦有化外野民聚居。都尉府占人属吏,已先行安抚。近似部落,多出同种。素忌外人。冒然招惹,恐激蛮乱。故先阔别。待港津筑毕,构造楯墙三面立起。将作寺工舡,源源不竭运来良工、物料、构造器。月起千楼。可容千户的“津邑”,足月筑毕。

蓟王又闻,有些泥地,乃至晒田后,无需另取薪柴干草,便可直接扑灭。类比石炭,良匠称之为“泥炭”。为泽草历代堆积而成,故又称“草炭”。乃天然肥料。

需脱壳蒸熟,方能入腹。

津邑亦自带部曲。如楼桑望楼弓手。汉人尚武。楯墙为屏,平常守备足矣。

凡有草炭之地,皆为丰膏腴壤,无疑。

叶调矮象,六百头为御姬统统。云霞卫,函园姬,参半。毕竟封国在北。四时清楚,气候倒霉。蓟王并未将战象北迁。悉数驯养于此,待南下再用不迟。

三面楯墙,一面对水。攻守兼备。而后筑路通渠,圩田造地。待闾里纵横,豆割街衢。构造楯墙,顺次外扩。城池范围,不竭扩大。津邑遂成津城,再扩为港城。引碧水环抱,支渠四通。圩田大兴。

诸事皆毕。蓟王正欲返航。不料顿逊五国主,遣使来拜。

十万新野流民,于兰沧苑中,分置十津邑。邑均千户。人手足备。林邑灭国置县。国中兵器武装,多被水衡都尉府担当。百亿国库,悉归蓟王统统。原王国将校兵卒,大半散去。余下精锐,亦被水衡都尉招募。驻军三十六小苑,守备津关,巡查水陆交通。

于枝津汊口,筑鱼梁堤,下建闸门绝水。四周合围,截流断水,再遭烈阳暴晒。不出半月,泥沼遂成铁板一块。灭尽毒虫,散尽瘴气。再兴稻作驯田,不出数载,天时尽显,皆为三熟美田。

岂料林邑立国,一面向海,三面攻伐。特别南下、西进。拓地甚广。皆非象林旧县之地,故未曾划归县境。蓟王因而勉为其难。清算余土,并立象林苑。

人皆向好,民皆向善。倭人因米团而顺服。占人亦不例外。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