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未见举火。”
光和六年,春,三月,辛未(二十一日),赦天下。
再遇几场春雨。郊野冰雪溶解,草色萌青。放眼望去,远山近水,春意融融。
说完,曹操回身回帐。待帘落,又闪到一旁,侧耳聆听。
杨赐环顾碑林,不由一声叹:“所谓前人栽树,先人乘凉。遐想当年,蔡议郎与老夫等人联名上疏,求‘正定五经’。今却物是人非。睹物思人,颇多感念。”
然本日刻成,太学却门前萧瑟,车马希少。究其启事,正因关东、关西、二地播乱。贼军梗阻交通,洛阳渐成死地。
听各营守将唉声感喟,颇多偷鸡不成蚀把米。曹操嘿声一笑,脱靴卸甲,自去熟睡不提。
获准后,蔡邕等即对今文所传《诗》、《书》、《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七部经籍,停止校订,每经并附校记,由蔡邕以汉隶誊写,召工匠依样刊于碑上。
再侧耳聆听,雷吼声中似杂有碰撞破裂异响,模糊还伴随湍流之声。
“洛阳缺粮之危,当如何破解?”杨赐再问。
“缺粮乃是其一。”贾诩一针见血:“若关东、关西二地,不能拨乱归正,久之民气机变,不复汉臣。”
“可有标兵回营?”曹操目光如炬。
见几人目光闪动,曹操顿时起疑:“为何不闻鼓声?”
“喏!”
洛阳南郭,车马连续到达太学门外。
标兵曾遥见城内土丘,现在亦被填平。却不知贼人何用。数路汉军,捷报频传。光复浩繁失地。何如仍有诸多坚城要塞,被黄巾所占。孔殷间难以攻陷。
直到本年,《熹平石经》才刊刻结束。共四十六碑,由东向西,折而南,又折而向东,呈“匚(fāng)”字形,立于太学讲堂门外东侧,上覆屋顶,两侧围以护栏,史称《熹平石经》。
“速速披甲,伐鼓迎敌!”主将翻身下榻,提剑怒喝。
“老夫听闻关东局势胶着,难言得胜。”杨赐表情沉重。
“……喏!”
为免‘谷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议郎蔡邕会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上疏奏请正定五经笔墨,并刊石立于南郊太学门外。
“主公道忙于和亲大典,得空他顾。蓟国兵力捉襟见肘,亦自顾不暇。”贾诩叹道:“兵法云:‘十则围之。’蓟国故意讨贼,却有力破城。”
“亦无烽火升起。”
贾诩闻声转头,仓猝施礼:“下官见过太尉。”
“府丞无需多礼。”杨赐笑问:“可也是来观《熹平石经》否?”
曹操这便觉悟。乃是大河解冻!
甜睡中的主将蓦地拔出枕边短剑:“何人行刺!”
“可有烽火升起?”曹操再问。
“贾府丞。”
冰水敷面,神清气爽。待主将披挂而出,麾下众将已齐聚帐下:“都尉!”
“下官岂敢言谢。”贾诩仓猝遁藏。
“黄巾贼龟缩不出,据城而守。孔殷间难以攻陷。且城中百姓,多有通贼者。或为耳目,或助守城池。贼势日众,难以破城。”贾诩言道。
“报都尉,似有大队人马夜袭。”帐外卫士这便出声。
黄巾贼据城而守。整整一个夏季,拆城中大户宅院楼宇,用于加固城池,融铜化铁,打造守城诸器,未有涓滴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