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广济天下。炎汉三兴,不该我主,还证何人?
如此可知,唐太宗回军时,乃沿傍海道。所渡“泥塘八十里”,为小辽泽。
青盐,盐之一种。多产于西南、西北各处盐井、盐池当中。大而青白,故称。也称戎盐。“惟以青盐换粟”,既此。
如此,小辽泽内新郡,亦得其名。
“不必急于一时。”蓟王初观此泽,徒生烟波浩渺之感。心中畏敬,油但是生。一片汪洋,无立锥之地。只需圩田大成,天时之丰膏,恐在督亢、雍奴之上。若此处大兴稻作。可保蓟国百年足食。
董侯、史侯、合肥侯,纷繁呼应。董侯问政蓟王,当择何号。
船过辽阳,西岸举目白茫。
转眼已过十余载,已是而立之年。客岁底,蓟王上表,并传檄天下。请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
史称“三侯同(年)号”。其意味意义,不言自喻。毕竟汉朝犹在,社稷尚存。所谓“传承”,(年号)二字道尽。蓟王赤胆忠心,六合可鉴,日月可表。
彼情彼景,历历在目。
史上,汉魏时,大辽水船运,已颇具范围。《三国志·吴志》载,孙权于嘉禾二年(233年)“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贺、九锡备物,乘海受(公孙)渊”。孙权遣东吴船队,自东海逆入渤海,并溯大辽水,直抵辽阳。足见时下运力之强。
蓟国新谷,季季只卖三百钞一石。十年不涨。蓟王有大功于社稷。天下百姓,青黄未接时能得以充饥。天灾天灾再无奸商囤积居奇。蓟国居功至伟。一国广济天下,号大汉一藩,蓟国实至名归。
辽阳上至望平河段,百里水路,涣散为泽,直至(燕)长城沿线。正因河道淹没于大泽当中,水路不显。故东吴船队,再无从北行。
待东境郡县筑毕。蓟国足有五百城港。向化四裔,分户搬家,皆足可安设。
“泥塘二百余里”,乃是大辽泽。
因而“三侯”共诏。春,正月,辛亥,改元初平,赦天下。始称,初平元年。
循例。凡牢城,皆归大夏令刘晔所辖。然从建制而言,仍附属于郡。且渝阴、下辽二县,唯有滨海滩涂,适合晒盐。近(渝)水之地,皆宜稻作。
《资治通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丽,“(皇)上至蒲沟驻焉,督填道诸军渡渤错水,暴风雪,士卒沾湿多死者,敕然火于道以待之”。注曰:“蒲沟、渤错水皆在辽泽中。”又释曰:“海城县西北有渤错水,唐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攻安市城不克,引(军)还至辽东。渡辽水,辽泽泥塘”,“八十里车骑不通”。
蓟国海盐,洁如雪,细如砂。号“大夏玉砂”。正如蓟国长粒香米,流行国中海内。一石高达八百钱。乃至蓟国盐渍,皆取河东大盐。只因价低。
蓟王需“先定水,再名城”。以水分阴阳。
亦知,太宗引军来回,乃绕行医无虑山首尾。穿越大小两处辽泽。
经停一日,王驾折返。雏鸦号出大辽口,入三足踆乌,母舰船腹。蓟王碧海乘风,斜驱辽东湾。过碣石宫,入渤海上湾,经巨马水路,返回南港。
公然塞外不毛之地。人迹罕至,无有定名。蓟王遂名为“三川水”:西川水(西河),中川水(绕阳河)、东川(柳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