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宠必与江东使,暗里相见。
“明公。”荀彧宠辱不惊。
目送楼船次第开赴。
“在。”
久为陈国相。骆俊对陈王宠,可谓知之甚深。前朝旧事,亦略有耳闻。因牵涉桓帝传位悬案,陈王宠故为灵帝所忌。为求自保,与淮泗诸王,暗缔盟约。相约休戚与共,同进退。
“某愿同往。”夏侯惇抱拳出列。
伏皇怀惧,乃与父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伏完却惧曹操势大,直至建安十四年逝,终不敢有所为。建安十九年,伏后图谋泄漏。曹操废杀伏后及二位皇子,并宗族百馀人。伏后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甄都高低,喜气洋洋。前有二侯联盟,共拒江东。另有蓟王遣使进献,散财无数。可贵繁华升平。满城男女长幼,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董侯高台设席,与文武百官,遥祝二宫太皇寿。
“报!”忽闻亲信家将,廊下通报:“陈王宠被江东使者,刺于馆中。”
“喏。”为人臣子,骆俊已,仁至义尽。
陈王宠,强压心喜,和颜悦色:“国相,觉得如何?”
天子座前,不敢绝望。二党可贵,一团和蔼。觥筹交叉,暗自较量。皆酩酊酣醉。
“且守好甄都。切莫有失。”曹孟德心知,荀彧必不负所托。
唯有荀彧,如有所思。
“唉——”立于殿前石阶,骆俊一声长叹。
荀彧独立水砦阙楼。久久无言。
曹操开门见山:“江东刺客,刺陈王宠于馆中。逼国相骆俊,饮鸩而亡。陈国群龙无首,宜速进兵。”
帐内世人,神采各别。武将镇静莫名,文臣喜形于色。
不其侯伏完女伏寿,册立为后。伏完迁执金吾。建安元年(196年),拜辅国将军,仪同三司。献帝都许,曹操自领司空,独揽朝政。伏完避其锋芒,偿还将军印绶,改拜中散大夫,迁屯骑校尉。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外泄。董承等人,事败被杀。董承女为帝妃,曹孟德逼献帝杀之。献帝以朱紫有孕,数求曹操,仍不能保董朱紫,母子性命。
“喏!”家将领命自去。
一声惊雷,曹孟德捉刀而起。披头披发,貌似厉鬼。
程昱、薛悌,四目相对,心有戚戚。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明公知。余下皆不知也。
“在。”
国相骆俊,掷地有声:“悉数拿下,槛车赴甄。”既已无路可退,唯断念塌地。切莫首鼠两端,三心二意。此乃人臣大忌。特别三分天下,各为其主。摆布逢源,必为三方所恶。
故,曹孟德将守备甄都重担,交于关东第一智囊,王佐之器荀文若。
不及梳洗,曹操再传将令:“来人。”
不出骆俊所料。
“文若。”曹孟德,最后看向荀彧。
惶恐四望。见是自家寝室,这才稍稍平气。
“饮鸩而亡。”家将答曰。
足见信赖。
“这……”陈王宠仍旧,举棋不定。
是夜,秋雨弥空,寒蝉凄惨。
夏侯惇、夏侯渊,率前锋先行。
“喏!”二人接令。
“仲德、子许、孝威,诸君随我同业。”
“再探!”曹操一声断喝。
唯恐贻误战机。程昱起家进言:“陈王被刺,国相饮鸩,陈国必乱。此乃,天赐明公也。”
孤王恰是,天命所归。
曹操自发得,御下有术。凡诡计狡计,皆仗程昱。凡正大光亮,皆赖荀彧。二谋主,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助曹孟德,一起过关斩将,称雄关东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