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尹又问,何出此言。

蓟国文风之盛,窥一斑而知全豹。

仅瞻仰台基,便令人“神态森竦”。可想而知,于其上再建百尺危楼,可仰摘星斗乎?

蓟王唯恐,父强弟壮。嫡宗子久为王世子。一身所学,满腔抱负,被光阴蹉跎,消磨殆尽。即便如愿以偿,即位为王。却人衰心老,脾气大变。难为明主。

汉时楼阁矗立,撤除汉人以高为贵,以高为极。亦因林多巨木。木质坚固,足可支撑。所谓“万丈高楼高山起”。“高山”乃高楼之基。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自春秋,“殿基高巨之风”,日趋昌隆。及两汉,高台之风鼎盛。除“神仙好楼居”,惹人遐想。更有“置酒高会”。一语道尽,汉家民风。

一道高墙分表里。如同陇山隔断华夷。心中若起高墙,蓟国兼容并包,和合之风,终将散尽。

大衍之都,九十街衢。然蓟王宫,不过一衢。九十衢一,何来僭越。

对比王都,五尹联名上疏,国中雄城,可扩反正九里乎?

防微杜渐。蓟王甘愿提早退位。

不出不测。太学四子,拔得头筹。蓟王观后,一字不改,刊印日报。俗谓“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四子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令国人茅塞顿开。

王后止泪相问,当时,夫君当何去何从。

五尹之意,蓟王如何能不知。只需凿穿环渠,郭外一里,濒渠之地,便可辟为港、市。客庸就近居住,不必居于城内。如此蓟人与客庸,泾渭清楚。诸多便当。

儒宗郑玄,遂以“夫子之墙”命题。考太学诸生。

塞北草原,八月飞雪。蓟国虽在关内,十月已落大雪。更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蓟国横亘幽冀,燕山便在版图之北。可想而知,“地僻寒来早,高山月上迟”。

报馆丞陈琳,有感而发。洋洋洒洒,书于报端。

一言蔽之,心中无墙。

蓟国雄城,多反正七里。于城郭以外,再四周各扩一里。不建城墙,只凿郭渠。立郭门(桥头堡)守备。如此,足有九九八十一衢。足纳编户五万余,近四十万口。再加客庸,足有五十万众。

传闻既出蓟王宫。后宫天然晓得。

空穴必有风,无风不起浪。嫡宗子及冠,蓟王年不过四十。春秋鼎盛,远未称老。即便不学历代先王,薨后传位,亦足可在位数十载,何故提早退位。

取《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之句开篇。

因四子居云台之上,四海仙馆。故有传闻,所学乃经天纬地,神鬼奇术。

言下之意。五尹皆治政能臣。正因,爱民如子,一视同仁。心中无此高墙。如何能虑及“一墙之隔”,故才联名上疏。

何如时过境迁。汉时楼台皆焚毁,片瓦无存。唯剩台基,千年犹在。

元人李好问,曾述亲眼所见:“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高耸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令人神态不觉森竦。使当时楼观在上,又当何如?”

许攸答曰,诸君皆国之栋梁,才干高绝。之以是,未能窥破主公心中隐忧,只因心无此忧。

“五尹无墙”,遂成典故。言指良臣治政,政均法平。

许攸又道,诸君联名上此疏,主公当可放心。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