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面露得色。想当初,主公豪掷一亿与陛下对赌。所求,不过我李文优一人耳。
正因陇右多羌胡,汉人日渐希少。唯有世家大族,方得以放心习经学文。浅显百姓,糊口都难,何谈苦读圣贤书。此也从客观上,滋长了大姓把持西州吏治之阵容。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少以学行,闻名乡里。年二十被举为孝廉,又举茂才,朝廷曾征去都城任职,却未应召,现客居酒泉。
为何大族多出敦煌。
众皆佩服。
乃因初置河西四郡时,为戍边屯田,抵抗匈奴及运营西域,前汉从关东迁徙多量流民、犯官至此。
刘备不由感慨:“想我蓟国,撤除虎将如云,文臣亦纷至沓来。先时,国中文轻武重,现在文臣武将,齐聚一堂,可称鼎盛。”
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萧规曹随”之曹参后嗣。生性贤孝,收养季祖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缺。故里报酬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建宁二年举孝廉,官郎中,拜司戊部司马,讨疏勒王和德。师还,迁右扶风槐里令。旋以弟丧弃官。本年初,复举孝廉。
刘备笑道:“未及弱冠,便为一城之长。他日,出为州郡之守,亦驾轻就熟。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时下,当‘以滋味说汤’,先烹小鲜耳。”
世人闻言,皆抚掌大笑。
刘备亦笑:“甘宁幼年任侠,有豪勇。然为一军主将,岂能单身涉险。今后且不成如此行事。孤当手札规劝。”
河西四郡,自前汉初归入帝国版图,关东氏族便大量迁入。今汉已成本地大姓。如前所说,可称河西大族者,首要有敦煌宋、阴、氾、索、令狐、张氏,陇西辛氏,西平麴氏,金城游氏等,不一而足。
荀攸笑言:“杜赵等人,皆二千石之才,却仕三百石之长。实乃大材小用。”
无妨。陇右皆平,别无匪患。特别是丝路沿线,城池关隘,皆有幕府将校驻守。刘备全当出游,趁便体察沿途风土民情。所谓令媛之子坐不垂堂。刘备位高权重。一人身系江山社稷,万千百姓。便是出游,亦涓滴草率不得。
李儒笑问:“当从何报酬始?”
戏志才笑言:“有‘一亿主簿’美玉在前。百骑劫营,又何必诧异。”
天气已晚,刘备这便入驻秦亭邑。
久而久之,敦煌便成了西迁氏族,堆积之地。两汉之交,王莽逆乱。敦煌大姓趁机洗清罪过,成为豪强,又进而成为世家。
州郡所举之人,竟皆出自敦煌。
“北索”名流浩繁,影响较大。南索阵容较弱,影响亦小,逐为先人忘记。后代敦煌索氏追根溯源,都将郡望称为“世鹿”。又因索氏在前凉时,影响甚大。后更被列入“凉州六姓”当中。
“主公明见。”众谋主纷繁言道。
“有敦煌索翰,字子曾,师事郎中王朗,(王)朗师从太尉杨赐。深得弘农杨学真传,可堪一用。另有族亲索韶、索隆二人。同郡张恭“素有学行”,令狐溥“饱读之士,善教养”,氾孚、氾咸,“居高笃学,明通经纬”,皆可一用。”
由军正沮授,见书录呈上。
荀攸亦出颍川,当所言非虚。
五位谋主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西迁汉人,大抵可分三类:一类是以仕官为契机,举家迁入,后代代定居于此。包含一些曾镇守交战于此的武将,如记氏、翟氏、孔氏、曹氏、罗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