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若无刘备神来之笔,三人必惨败而归。即便如此,鲜卑雄师合围前,三路雄师败相已露。又是刘备以数千家兵,独抗十万鲜卑。连施奇策,拖住鲜卑。三路汉军方能及时赶到,一蹴而就。
刘备笑问:依诸位将军之见,又当如何?
三人齐声道:有何不成!
故而大阏氏待价而沽。让刘备放她归乡。
主谋,从谋。功绩天然大大分歧。
刘备欣然点头:如此,便劳烦臧将军拟表,我等一同签押如何?
刘备毕竟幼年。又触及军国大事,便等不及先开口:三位大人。本侯有一事,想与各位商讨。
众将感到很奇特,便问曹操:您撤兵而公孙康送袁氏兄弟首级,是何事理?
刘备这便将大阏氏诸事,细细说来。此中关窍,亦和盘托出。
苦衷已了,通体舒泰。刘备喜上眉梢。昂首一看,却见三人虽各自赔笑,眉宇间仍有愁云。
高车副伏罗氏与檀石槐攀亲,乃是惧鲜卑势大。刘备若提雄师追杀,高车十二姓必然与檀石槐合力抵当汉军。若刘备放归大阏氏,按兵不动以示好。副伏罗氏定会斩杀檀石槐一家,将首级送到白檀城下。
曹操却说:我正要让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首级,无需亲身脱手。
开口很坦直,了解起来亦不难。
事前晓得,乃是主谋。过后晓得,乃是从谋。
见刘备出去,仓猝起家。
两份手书密信,一前一后,便可自圆其说。
事不宜迟。走出大阏氏帐篷,刘备仓猝前去中军大帐。
破鲜卑中郎将田晏急于建功,岂能善罢甘休。这便抱拳道:少君侯言之有理。我等,可先把大阏氏放归,再上表朝廷,晓以短长。我料朝廷诸公亦不过议。
无它。现在的副伏罗氏,惊骇刘备之大汉,赛过惊骇檀石槐之鲜卑!
三人是来分讨军功的。
刘备顺次回礼,被三人请上长官。
曹操和袁绍争霸河北时,公孙康任辽东太守,不平曹操。曹操打败袁绍,绍之子袁尚、袁熙,逃奔乌桓。曹操大破乌桓后,乌桓单于和袁氏兄弟一起逃到了辽东。有人劝曹操乘胜征辽东,擒拿袁氏兄弟。
故而曹操一退兵,便斩杀二袁以示好。
当然,虽同是放归。却有‘私放’和‘公释’之分。
若全部过程乃是三人事前与刘备定计。此计略从一开端,便非常完美。
变被动为主动。事前晓得和过后晓得。功绩千差万别。
史乘称臧旻,富有学问,胸怀弘愿,“有做事才”。表书交给他制定,自是再合适不过。
三人不由动容,纷繁抱拳道:少君侯功成不居,可我等又岂敢贪天之功!
公然,刘备话音刚落,留着三撇美髯,很有儒将风采的护乌桓校尉夏育,这便言道:少君侯所言极是。檀石槐一日不除,北疆一日未平。此次北伐,亦未尽全功。若他再与高车、夫余、濊貊等塞外诸胡勾搭,沆瀣一气,那此战,我大汉便是败了。
悔之晚矣。
须趁高车尚不决夺,赶在檀石槐之前,早早将大阏氏放归,以安高车各部之心。才有示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