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荀彧,才干高绝,慧眼独具。
引百官沉思。
见王斌无语深思,荀彧又道:“两相疾恶,一线命悬。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王斌神情窜改,荀彧历历在目:“如少府所知。洛阳周遭,群雄窥测。关东皆奉合肥侯为主。袁绍等人此来,为求正统,必迫陛下禅位,乃其一也。西凉将校,张济、李傕等,为求自保转投弘农王门下,再难为陛下所用,乃其二也。今关东、关西,共据八关,二十万兵卒,各为其主,陛下已成孤家寡人,乃其三也。”
“太师既问。布,自当实言。”吕布答曰:“张济等人,既暗投史侯。大将军董重,已不敷为虑。不日,洛阳八关以内,当集合兵卒二十万。此中东西参半。京西四关,心向关东。京东三关,心向史侯。却无人奉天子。所谓二虎相争,必有死伤。叔侄二人,断难善终。毕竟汉室之争。便是蓟王,亦不便裹挟此中。兵祸一起,恐难清算。不管孰胜孰败,为承大统,必逼天子禅位。”
此时,王允已有定计:“迁都可行。”
“猜想,蓟王必有计算。”吕布并未说破。平心而论,扶立何人即位,于蓟王别无分歧。正因对史侯、董侯,并无特别观感,亦忘我交可言。因而只需于家国天下,皆无益。何报酬帝,蓟王实不在乎。董卓废立,既成究竟。蓟王不肯,再兴事端。今董侯帝位难保,蓟王亦不会,大动兵戈。
只需于民无益,与国无益。何报酬帝,无足轻重。
王斌又问:“蓟王既已出兵,又岂坐视叔侄之争,危及鼎祚。”
“陛下明见。”百官下拜。
“蓟王又当如何?”王允不置可否。
言下之意。洛阳时势,乃“叔侄之争裹挟东西反目”。关东、关西,积怨已久。八关守军,关东关西,各占一半。多方拉拢之下,必投张济或袁绍。却无人,心向董侯。
二人弃车步行。
“臣,服从。”
“乃百家之设也。”王斌焉能不知:“孟子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便是此意。”
更有甚者。荀彧又道:“河北‘易县为京’,蓟王扶立麟子阿斗为帝之风传,‘甚嚣,且尘上矣’。”若叔侄之争,难以善终。蓟王干脆另起炉灶。扶立幼帝,亦是今汉常例。
“蓟王许如传闻,易县为京。立阿斗于甘泉宫。”吕布照实相告。
“竟是上林。”不但董侯,殿中百官,皆大吃一惊。换言之,趁上林军倾巢而出,疏于防备之际。曹操出其不料,攻其不备。一举拿下上林。将营中粮草辎重,悉数据为己有。如此,即便不依靠袁绍所据粟市粮仓,亦足可自养。
“曹兖州,今安在。”董侯又问。
“天子亦被(蓟王)弃也。”王允一声长叹。
王允问道:“王斌之言,奉先觉得如何。”
洛阳时势崩坏,可比春秋时,“周郑反目(注①)”。
叔侄二人,裹挟关东、关西,二十万雄师。为救洛阳百姓,续大汉社稷。二人若能相安无事,蓟王亦乐见其成。
粟市在东,上林位西。相隔洛阳九五雄城。看似摆布照应,互为犄角。实则自成一军,若即若离。曹孟德,果有贰心。
不其侯伏完奏曰:“曹孟德亦出关东,素与二袁交厚。且俸合肥侯为主久矣。焉知此中无诈。不成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