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在太子担当大统的关头时候,李吴山却没有带领大旗军进城,更没有趁机“把持朝廷”或者是做出以武力“勒迫天子”的事情来,而是把大旗军主力留在城外,随时筹办和汹汹而来的清军决一死战。
换做是旁人,早被长平公主的这番言行打动的一塌胡涂了,但李吴山却表示的非常冷酷,只是淡淡的说道:“福藩不得民气,太子为天下正统国之储君,身登大宝不过是适应民气的事儿,我也不敢居功……”
这个时候的长平公主已经完整了解了这句话的深切含义。
虽说李吴山向来就没有真的把这位公主殿下太当回事儿,毕竟是先皇嫡血,勉强能够算是半个“君上”,这君臣尊卑之别还是要顾忌一下的。
“眼下还真的有点紧急的事儿……”
一向以来,李吴山都表示的相称放肆,多次顶撞乃至是违逆太子,将权臣本质表示的淋漓尽致。包含太子和长平公主在内,同时也包含路恭行、程园毕等人,都担忧李吴山会成为曹孟德那样的奸雄,担忧他会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活动,但却没有一点体例。
“这一拜,是拜先皇识人之明!”直到这个时候,长平公主终究说出了埋没在心底是那句实话:“一向以来,我都觉得李大帅是放肆之臣,本日方知大错特错。才真正晓得当初先皇嘱以托国之重是多么的贤明,方知李大帅是多么的虔诚良直!”
“其一,城外的百姓泱泱百万之众,必须尽快撤到城中,不管碰到甚么样的阻力,都必须这么做。”
切身经历过扬州之战,见地过大旗军的战役力以后,长平公主深知谁才是这统统的关头。
这一拜,李吴山受得起!
李吴山不但保着太子在万马军中杀了出来,并且一起护送到了南京,现现在太子已经离开险境,李吴山完成了当初崇祯天子的拜托,保住了太子等几位殿下。就算不谈君臣的高低尊卑,仅仅只是以家长的身份,崇祯天子和大行中宫周皇后也应当对李吴山表示一下谢意。
眼下这个局面,南都城能不能守住不但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还干系到大明朝的存亡荣枯,这一战的意义不管如何夸多数不算过分。
当初崇祯天子大行就义之前,曾将太子、公主等人拜托给了李吴山,这叫托孤之重。
“长平服膺。”
长平公主又要做势再拜,李吴山却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很不客气的说道:“我说殿下呀,拉拢民气的那一套做派还是收起来吧。”
李吴山如此直白的说出来,让她显得非常难堪。
“长平深知李帅之能,从未想过插手军务。”
“兵戈的事儿你就别管了。”
三大营的人马当中,高起潜部的人数最多,当初就被弘光帝作为江防的主力。但高起潜部的人马当中,有一半是从巡防营和守备营中抽调出来的,只能算是治安军,如果野战的话,恐怕顶不住气势汹汹的清军,最好的体例就是把前面的韩赞周部调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