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哥哥横加禁止,她这个时候,都已经到了镇江,没准都到上海了。上海,杜衡没有去过,但是凌泉哥哥同她说,上海有高楼,有十里洋场,有女子大学。杜衡不是锁在深闺的蜜斯,四五岁的时候跟着哥哥读私塾,厥后鼓起女校,杜衡便去读女校。如果不是这场婚事,杜衡的目标就是去凌泉说的女子大学去见见世面。
眼看持续做丝绸要赔的精光,杜仲忙把城里的几处绸庄都转了出去,只剩下了生丝的出口买卖,又筹了钱开了了钱庄。五六年的时候,生丝的买卖越来越滑坡,钱庄的买卖反倒如火如荼的起来。偏巧本年时运不济,杜家一向倚靠的官员左之祥调任,又赶上四月时势大动乱,差人局每天只出来人,不出来人,一时大家自危。杜家的钱庄提现的多,却没了存钱的,短短一个月就捉襟见拙。
他腻烦了别人向他探听赵石南的放浪形骸丰功伟绩,那留声机就是赵石南不晓得从那里用五十个大洋淘换来的,本来想冷冷回绝,但是看到那双清澈的眼睛,不知怎的,心就软了,他第一次好脾气的说着:“留声机不会吸人的灵魂,有一个小针划着唱片,声音就出来了。”
此次听到婚讯,她就顿时给凌泉写了信,凌泉当即复书奉告她来上海,凌泉在震旦学院读大学,已经安排好等着她来。
完了,杜衡闭上了眼睛,被男人用力塞进马车里带了归去。男人一回身,指着少年发狠道:“敢拐杜家的蜜斯,往死里打。”
杜仲皱着眉头,扬州城里提起赵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祖上出过一个榜眼,两个进士,书香望族自不必说。便是到了清末落了势,仍然受着宦海的照拂。不然做丝绸买卖的那么多,如何就他家能做的风生水起?只是到了前几辈,囤丝囤成了白老虎,反把本身困出来了。但即便如许,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个赵家在扬州城里跺顿脚,大师还要给几分薄面。杜仲自以为给mm配了如许的人家,不算委曲她:“你光看到他浪荡,你晓得他在那种处所干了多少闲事?”
想起赵凌泉,杜衡内心暖暖的。熟谙赵凌泉很偶尔。三年前,杜衡十三岁,和女伴去茶社吃茶的时候,中间几个十五六的年青人正在高谈阔论,嗓门大的把这一桌子人的目光都吸引了去。唯独占一个清癯的少年,一向啜茶不语,只是淡淡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