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太史慈和周瑜遇到水贼是种什么样的体验[第2页/共3页]

“这个反对之法,深得水战用兵之妙,恐怕不是郑宝那样的丹阳水贼能够做到的。世上竟有水战调剂之才不在我之下的名将,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了。”

一天以内,船队轻松顺风过了柴桑,终究进入安然的荆州地界,即将沿汉水返回汉中。

刘表总算是拿下了荆北三郡,想再南下拿那两个郡,无法却被刘备的武陵和孙坚的长沙掐断了,成为飞地。

“先泊岸吧,我且在濡须口置酒相待,太史校尉也好与我家少主相见,略表我军诚意。而后,我自会全权代表我主,至汉中相商。不过我们有一点要求,但愿向太史校尉确认:

如若汉中王答允了我家主公的出价,他能够在来年春荒之前,将所许的物质运到么?益州与宜都,可有充足跑大江之上的渡船?”

“居巢县长周瑜,见过太史校尉。鄙人奉我主扬州牧孙文台之命,有大事愿与盟友汉中王谈判,还请太史校尉举荐。”

太史慈也没感觉这一点是多么奥妙,很轻松地说:“这个不难。”

这事儿明显跟太史慈半毛钱干系没有,但任何公司里那些入职早的人,都喜好跟新员工聊“当年我进公司时看到的前辈事迹”,这是人之常情。李素和关羽那点“让丹阳兵直接把身卖给用兵买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小功绩,就被太史慈吹得悠然神驰。

毕竟这一段的长江,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往南行驶的船夏季能一起操纵六十度角摆布的顺风,效力极高。直到彭蠡(鄱阳湖)之滨的柴桑(九江)后,长江才往北拐。

劈面船头一个身着白底绣花锦袍和锃亮铁甲的的十八岁帅气少年人站在船头,还玉树临风地学人样拿了一柄合着的折扇,便是周瑜。

这天,约莫是分开丹阳郡后的第三天凌晨,太史慈已经带着陈矫、华佗到达了上游三四百里外的居巢县濡须口。

李素四年前就发明了折扇,现在已经传遍大汉,为附庸风雅之人所仿照。而看周瑜这模样,折扇倒也不是拿来扇风的,更像是一种批示东西。就跟武田信玄拿着扇子批示兵戈差未几。

两边船队一边靠近,太史慈也在察看对方的船队阵型,发明对方的船固然比他小、数量多,但行列非常整齐齐截,船速、间距、航向都保持得很好,还能看到旗舰上批示的灯号繁复而松散有度,竟然能够拦住这一段长江江面不让人从船与船之间的间隙漏畴昔。

幸亏,太史慈方才防备不久,箭也没失手射出去,两军船只还相距两百步,劈面船上的人就全数扯开嗓子齐声大吼:“但是太史平夷劈面?我家使君有事相商,且停船。”

“此事鄙人无权过问,孙使君成心,不如遣使至汉中,与汉中王劈面商讨。”

这些粗浅的事理,刘备阵营内能做到校尉、都尉的人,根基上也看得出来,太史慈当然也晓得这内里的局势。他想了一下,感觉这个周瑜应当会被大王正视,还是先结好一下:

长江中下流的初冬,西北偏北的大风非常狠恶,而江面又开阔、水势陡峭。以是太史慈的使者船队,在大江之上日行数百里,行动非常敏捷。

太史慈心中微微一凛,下认识还感觉周瑜有教唆之嫌。

现在荆南之局,乃是三方均无借口窜改近况,并且三方都曾是讨董联盟、在雒阳夺玺时盟誓过,谁先脱手,都要落下背盟的天下之大不韪,既如此,孙文台愿示好快刀斩乱麻,出让长沙郡,调换一大笔赋税军器,汉中王岂有不喜之理?如若汉中王不肯出价,我们只好找刘荆州了。”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