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平洋上,最靠近赤道的是无风带,也没有洋流。
北赤道南赤道那些低纬度地区,则是风向和洋流从自西向东、从墨西哥流向菲律宾——汗青上西班牙人那条穿承平洋航路,就是沿着北赤道暖流和东风一起漂过来的,全程都不消如何操帆。
但那处所就不是封闭式的了,只是篮式,上面没有顶,风会非常大,那是给高空功课的操帆手和瞭望手攀登的。
并且上顶桅瞭望的人严格要求体重不能超越250汉斤(约莫当代110几斤),个子也是矮一点好,比较矫捷不易招风坠落,最好六尺摆布(1米45)
李素这么谨慎的人,当然不会去最顶上的露台了,中间的扭转餐厅式包厢看看就行了。并且就这他还嫌包厢风太大,毕竟为了观察,不能把四周的竹片百叶窗拉上,这个期间又没有玻璃窗。
十年前在交州时,他倒是第一次体验过海船,当时还是鲁肃造的,但仅限于开出海岸线近百里,闲逛观光一圈,连在海上过夜都不消那种。
东亚大陆的远洋,风波是出了名的变,冲破第一岛链后,洋流和海风遭到的影响身分就少了很多,只用考虑海陆大气互换、寒温环流、地转方向力等几个很规律的前提。
幸亏结果确切不错,李素也信赖甘宁是靠这新玩意儿,再共同海鸟导航、观云导航,才没有错过流虬群岛、实现远洋探险的。
而李素的座船,也第一次不得不收起几面帆,等一等舰队中其他的福船——进入承平洋深处后,福船这类抢风型的远洋船型,航速已经比宽幅帆的远洋船甩开了。
再往上、隔着三丈高的主桅顶帆后,在顶帆再上面,也另有一个瞭望台。
又扛了几天以后,跟着船队驶出流虬列岛海疆,冲破第一岛链,海况公然完整不一样了。
帆海这玩意儿,还真得尊敬科学,黄海用一种船,东海南海用一种船,到了承平洋远洋,还得开辟第三种,重新攀一条科技树分支,各自合作明白。
也就是说他们晓得后代的大阪湾四周沿岸确切是有文明、有陆地的,大阪湾再往东甚么都不晓得。
终究,蒲月初的时候,李素终究得以赶上新船的完工、趁着初夏的顺风,带领护航船队一起拔锚起航。
颠簸也不满是好事嘛!起码一些本来需求破钞很多体力的有氧活动,现在靠船的惯性代偿就行了,颠簸久了还能防备肾结石。
之前一年在筑紫岛的开辟殖民、对周边政权的谍报摸底,甘宁和周瑜刺探到的最远的文明政权存在,也只是在扶桑本岛的濑户内海绝顶一带。
现在李素都来了,就帮他们更提早一百多年引入铁器吧。引入的体例嘛,就是从命办理的给东西,不从命办理的给兵器——当然是直接插在尸身上那种给法。
当然,这也跟中原文明自古用硬帆,以是软帆、横帆利用经历不敷有关。
不过现在才蒲月天,完整不消考虑这些题目。只能说将来大汉的探险船队如果真筹算走阿留申群岛的顺风去北美,得确保在寒冬之前就驶过阿留申群岛航路的最北端。如许等北风一起,能够持续把船队往东南边吹,一向吹到相称于后代温哥华、西雅图一带。
李素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对于船体的主布局他压根儿不敢乱批示,并且船当时都造了一大半了,任何折腾都有能够带来反结果。就算有甚么好设法也不急于一时,将来能够在后续的舰队扶植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