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革更?,小便倒霉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革更?,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倒霉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84)淋家,不成发汗,发汗必便血。
(60)下以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以是然者,以表里俱虚故也。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87)亡血家,不成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倒霉、谵语、一身尽重,不成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大柴胡汤方: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以是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知,然后复下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反面也。先当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红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倒霉、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