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四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 2[第1页/共4页]

独江淮阜中的“阜”字,意义是盛、物足民丰,通“富”。

徐知诰本欲拂袖而去,但想了想,吴国现在的处境并不夸姣,朝廷也正值用人之际,故而勉强耐住性子,“如先生所言,中原方横流,独江淮阜,大吴立国半在江淮,何能舍弃?楚地江山,乃我大吴将士血战所得,疆场埋骨数万,岂能说弃就弃?现在楚王龟缩一隅,楚地大半已入我大吴囊中,就更无得而复失之理。又如先生所言,中原势大,我大吴要与中原相争,便不能不强大己身,楚地乃是大吴与中原划江而治的第一步,得之则得江南,失之则失江山。先生若真要见用,还是论说一些实际之策得好。”

前者出自齐鲁世家,因杰出家学,幼年时就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中原战乱频繁时隐居嵩山,后与韩熙载一同来到金陵,此人才高八斗当然不错,但也有自大才学之辈的别样性子,脾气不羁到可谓乖张,初到金陵就指着宋齐丘对徐知诰言:吾可代彼。

本来宋齐丘也主张北伐,但史虚白与宋齐丘分歧,他建议直接从江淮出兵北上,而宋齐丘却主张先图江南再行北征,两人既然理念分歧且又有些私怨,故而谁也看不惯谁,这回徐知诰回归金陵将宋齐丘留在了湖南,史虚白才跑来向徐知诰进言,不然他决然是懒得看宋齐丘那张“臭脸”的。

徐知诰复又看向金陵城,没有持续理睬史虚白的意义,这般作态相称于变相下了送客令。

“大吴伐楚,乃朝廷计议,非是秘闻一言而决,再者现在木已成舟,于此胶葛无异,先生有大才,敢问何故教我?”徐知诰终究回过身来,但也并未向史虚白执礼,一个莫大题目被问的平平无波。

“但说无妨。”

韩熙载,本来此时应当碌碌有为,直到李璟在朝时才被起用,而后风骚才华冠绝金陵,刚正不阿匡扶社稷,宋齐丘忌而不能制。

史虚白也不介怀徐知诰的冷酷态度,笑容如秋风般没有锋芒,问了一个看似特别的题目,“以大吴当下国力,如果与中原全面硬碰,恐无太大胜算,但若论部分争斗,大吴精甲二十万,人才如过江之鲤,并不害怕中原。敢问丞相,如果楚地与江淮只能择其一地,丞相可愿舍弃另一鸡肋?”

史虚白、韩熙载都是北方士子,前两年才从北方南渡。

因为起初贡举高中并且为官的启事,韩熙载在洛阳一带很有才名,但到了吴国以后却与史虚白一样,在中原士子南奔后多被擢用的环境下,落得一个落魄无官被当作门客豢养的处境,本日他与史虚白之以是在城外等待并且拦下徐知诰进言,而不是在府上与徐知诰相见,便是因为常日里少有见面说话的机遇。

“其三,楚地固然山川险要阵势庞大,但也是相对而言,前番益阳三战中原吃了大亏,必将再增精兵予以反攻,中原经年挞伐不缺精兵虎将,大吴固然不惧但也无需与其争一日之是非,此时采纳守势修建防地谨防死守,便纵是中原精兵虎将无数,又能奈我何?楚地严守,则能抽调精兵赶赴江淮,江淮充够数倍于楚地,大吴该重点关照哪一方不言而喻。”

徐知诰有了些许兴趣,“请先生详解。”

那照进亭中的阳光,都似敞亮炽热了几分。

韩熙载温馨站在亭中杜口不言,他在徐知诰面前还说不上甚么话,这回也不过是因为与史虚白友情深厚,才被后者拉着来一同见徐知诰,但在韩熙载看来,素有从谏如流广纳贤士之名的徐知诰,对他与史虚白并非如何看重。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