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途中,郭崇韬乃至跟魏王李继岌明言,兵戈的事我做主,你在中间看着就行,只要伐蜀功成,你稳坐太子,我们皆大欢乐。
......
谷雨当日,朝廷命令设立武信军、保宁军于剑南东川之侧,于两川而言确乎莫大威胁,但是在帝国看来,团体并无太大不当。不管如何,不管孟知祥、李绍斌如何对朝廷诏令阴奉阳违,两边毕竟未曾撕破脸皮,在大义上,两川仍旧是唐土,孟知祥与李绍斌仍旧是唐臣,对朝廷的政策,两川能够有牢骚,能够采纳一些行动,但只要不当即举旗造反,武信军、保宁军的设立就没法摆荡。
提及赵季良,孟知祥不免面色有些丢脸,那本来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谋主一流,却在荆州被李从璟捉了去,害得以后他凡事都要本身操心,实在是悔恨不已。
当是太子!
有了内里一刀,接下来就是运营王师堂堂正正的打击之法。
故而,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偏师。
几人争论半响无果,忽而有人求见,孟知祥瞥见来人,顿时大喜,那是他派往洛阳的探子,现在倒是返来了。
(第一更。)
最后,即便武信军、保宁军没法采纳有效守势,但只要能守住处所,也是一项大的裨益。
幕僚们七嘴八舌,大部分都以为朝廷此举,意在图谋两川,“自朝廷推行新政以来,骄兵悍将为之一空,四方承平,农耕大兴,又因近些年来,朝廷岁岁歉收,遂添数万精锐禁军,现在的朝廷,可谓是国富军强,一旦朝廷盘算主张对两川用兵,必是雷霆之势。现在,朝廷在蜀中设立藩镇,夺我地盘,掠我百姓,意欲何为,岂不明白?当今之计,还请大帅速作定夺,以免为朝廷所制啊!”
现在却分歧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得秋高气爽,适合用兵的时节到来,帝国便将攻伐两川。
李嗣源忽而又寂然道:“此次用兵两川,北路军由禁军并保义兵、护**、静难军构成,亦是此番朝廷对两川用兵之主力,静难军为疾火前锋,任务只要一个,篡夺剑门。其次,保义兵、护**作为主力前锋,任务便是在静难军夺得剑门后,顺势攻陷剑州。剑州为北路军用兵两川的前哨堡垒,必必要稳如泰山。最后,为包管朝廷用兵的俄然性,禁军在最后出师,在前锋雄师攻陷剑州后,禁军作为北路军主力,也是北路军攻伐两川各地的主力。”
随后,两川结合上表朝廷,言道:“朝廷于阆州设镇,在绵州、遂州增兵,导致流言四起,震惊全蜀,请朝廷收回成命。”
当年郭崇韬伐蜀,兵力六万,如是对比,此番阵容更盛。
独一不异的,便只要一件事。
“掩耳盗铃,先生此言贻笑风雅!两川之地,一脉相承,唇亡而齿寒,一旦东川被朝廷所制,西川焉能独善其身?先生莫非忘了,赵季良但是被那秦王,缉捕于荆州!缘何如此?可见彼时,秦王已对西川顾虑万分!当此之际,朝廷谋东川,又岂会听任西川不管!”
朝廷以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奇兵,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