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微微动容,眼露恨色,“把持权势者,目没法纪,心无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以自肥,是以民不聊生!”
薄雾沾身,雨露落在肩头,李从璟对李嗣源道:“父亲放心,孩儿必不会误事。”
李嗣源敛眉道:“天然是。”
本日,你我父子同谋天下。
“其一,已故枢密使郭崇涛,有经天纬地之才,先因之献奇策,大唐得以平梁入主中原,后又凭其率军西征,王师得以三月而平两川,天下诸侯是以不敢直视我大唐天威。叨教父亲,郭公可否算得上社稷重臣?”李从璟直身问。
第五问实在已经呼之欲出。既然大唐将亡,亟待有人挽救社稷危亡,挽狂澜于既倒,那么何人来扮演这个角色?
李从璟并未直接答复,而是道:“孩儿心中有些疑问,存之久矣,不知当讲不当讲。”
何去何从,这是悬在世民气头的巨石,它是否落下来,又落于那边,无疑干系到世人今后运气。
随即,李嗣源伐鼓聚将,将举兵之事,公之于众。
他这话说完,世人都堕入沉思。只一瞬,统统的目光便齐齐堆积到在场一人身上。统统人都明白,唯有此人麾下雄师,能作为成绩大业的中坚力量。
李从璟也沉默下来,半响才叹道:“本来如此!”
天然是李嗣源。
“父亲不必挂怀,本日发难,非因我等不肯为忠臣,实是世事难料,不得不如此。”李从璟安慰道,“天下之大,大不过百姓;帝王之重,重不过百姓。”
这不但答复了李嗣源该何去何从的题目,首要的是,通过李从璟这番话,为李嗣源接下来的挑选,付与了大义和任务感。
凌晨,薄雾。
“清君侧这”李嗣源又是讶异又是游移。
“大帅此言谬矣!”安重诲朗声道,“自古为民者享誉名,置民于不顾者得骂名。现在大唐千万百姓身在水深炽热当中,大帅作为大唐重臣,功劳卓著,素有贤望,申明为天下敬佩。眼下乱贼四起,天下臣民莫不翘首以盼,望大帅匡扶社稷!一旦大帅高举义旗,挥师南下,天下豪杰必然云集景从!大帅,莫非到了此时,大帅还要置大唐江山、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吗?”
“邻近藩镇,以齐、贝两州,泰宁、天平、平卢三镇,兵马稍壮,是关头战力,不管是进步作为助力,还是稳定侧翼火线,这些权势都需得把握在手中。”李嗣源沉吟道,“我马上修书传之,约齐州防备使李绍虔、贝州刺史李绍英、泰宁节度使李绍钦、平卢节度使符习等人会晤。”
试想,既然眼下大唐社稷蒙尘,包含李嗣源堕入危境,是因为朝中遍及小人、奸佞,是因为失了民气,是因为天下民气丧乱,那么今后李嗣源掌权,为免重蹈复辙,是否需求亲贤远佞?是否需求清算吏治?是否需求重塑民气?是否需求为民谋福?
至于从龙首功,李从璟压根就不需求!
郭崇韬身负背叛之罪而被诛,死而有罪名,李从璟此时称其故有官职,又言辞尊敬,放在凡人眼里,天然是对当朝大不敬。
“若能得齐、贝两州,泰宁、天平、平卢三镇归附,占有大梁、节制周边便不是难事。”李绍真说道。
李从珂上前一步,抱拳对李嗣源道:“父帅,陛下得以入主中原,大唐得以有乱世之象,断非一人之功,而是万千将士拼了性命才换来的!这些年来你带领我等南征北战,攻破大梁也是你和从璟之功,要说功绩,满朝高低,那个能与你比肩?大唐江山有你多少心血,有多少手足同袍的性命,父帅天然最清楚。当此之时,父帅,莫非你就忍心,眼睁睁看着大唐江山如此腐败下去?你就忍心我们好不轻易打下来的江山,断送在那些奸佞小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