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叶春秋说到李东阳要酝酿新政,没传闻过啊。
叶春秋哂然一笑,道:“我也老是让太子不必去,他非要如此,他是外柔而内刚的性子,骨子里倒和陛下一样固执,决定的事情,就是九头牛都拉不回的。”
朱厚照感觉很有事理,李东阳老成谋国,这一点,朱厚照还是很放心的,他笑了笑道:“如果对国度无益,朕天然无有不允,倒是难为了你,人家在构思新政,你也跟着去凑热烈,给人抬肩舆,为别人做嫁衣,你倒是闲得很哪。”
朱厚照这几日感觉闷,忍不住道:“朕偶然,真想再去大漠看看,这紫禁城,朕是腻烦透了,噢,垚儿这几日都去你那儿问安了,他是个有孝心的孩子,前几日下雨,他跑来朕这儿问安,朕怕他受凉,让他回詹事府好生歇息,你猜他如何说,他说好不轻易逮到不必读书的日子,得去给亚父问安,哈哈,倒是难为了他。”
“哈哈……”朱厚照欢畅地大笑起来,愉悦隧道:“这是当然的,虽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可朕最喜好的,还是他这本性子,像朕。”
自朱厚照即位起来,新政倒有很多,比如当初刘瑾就弄出了一个新政,成果……结果不太好,还给弄出了很多的费事。
究竟上,新政这个词,对朱厚照来讲,并不陌生。
朱厚照说着,却又皱眉道:“不过这几日,传闻垚儿不肯像畴前那般长进了,文章倒是能背的滚瓜烂熟,唯独……下了学以后,却每日在揣摩他的经世之道,几个詹事府的侍讲、侍读,还跑来和朕告状呢,说是太子读书时,老是问一些古怪的题目,说是贤人之学,只需谨遵四书教诲就是,却老是隔三差五,质疑贤人哪一句话不对,这不是功德啊,春秋,你如何看。”
叶春秋内心憋住笑,一副诚心的模样道:“那里,臣弟深受陛下恩情,陛下认臣弟为兄弟,臣弟如何能不为大明操一些心呢?陛下视臣为手足,臣弟视陛下为腹心,这是应有之义,臣觉得,既是新政,便需获得天下人的遍及认同,不管是宫中,是宗室,是百官,唯有同心合力,方能造福军民百姓,历代以来,新政多如牛毛,可最后,却不得不沦落为党争,乃至失利,这并非是新政不好,而在于,朝野表里,不能同舟共济。”
叶春秋浅笑道:“这个,实在春秋也不得而知,不过李公此人历经三朝,夙来又谨慎,他的新政,必将是利国利民,是再三考虑以后的成果,臣弟倒是对此也非常等候,是以这几日都在撰写文章,为他造一造阵容,凡事嘛,毕竟要有所铺垫,陛下觉得,是不是呢?”
接着叶春秋也弄出了个南人牧马的新政,倒是很有可取之处,不过争议嘛,倒是很大。
至于内阁,对这新政向来是警戒的。
朱厚照听罢,颌首点头道:“这倒是有事理,李徒弟又不是刘瑾这奴婢,提及来,刘瑾这奴婢畴前也跟着朕说甚么新政,成果糊里胡涂的,弄得没法结束!只是李徒弟的这个新政,到底是甚么?”
叶春秋便含笑道:“李公夙来是办事谨慎之人,既是新政,天然不能冒然开端,以是势需求谨慎翼翼,沉思熟虑,方才肯具本上奏,好让陛下晓得。”
因为内阁乃是官僚的代表,作为官僚,除非到了万不得已,不然是毫不会冒然开启所谓新政的办法,官僚天生就是保守主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