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刮地三尺[第1页/共2页]

紫禁城西暖阁御书房,几十个寺人敛声屏气,恐怕被天子重视了。

当然被赶来拍马屁的布政使、按察使、兵备道、知府、通判等等官员吹嘘得上了天。

五千?一万?还是两万?三万?五万?

因而乎,十几道歌功颂德的奏疏送去京师,大寺人王坤被称道成了忠义勇敢的能宦、优宦,是泛博寺人的表率。

该沿途州城府县供应军粮、马料一样也不能少。

剩下的是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冬烘。

“回禀陛下,王坤原是御马监提督寺人,颇懂兵事,去宣府之前,奴婢特地叮咛他勇于任事,莫要丢了皇家的颜面!”

前天辽东又有急报,奴酋已经把方才规复的大凌河城围得水泄不通,大有不破大凌河城毫不退兵的架式。

一码归一码,该兴和军的没要到手,不会减轻老百姓承担,那些粮食和马料都会被官吏贪污了。

几个大寺人赶紧答允道:“奴婢记着了!”

不是缉获了八千石粮食,又抄家抄来两万余石么?如何还向处所上索要啊?

即位后没多久就向阉党痛下杀手,使得众正盈朝。

奏疏呈报的要么是兵乱,要么是民乱,要么是天灾要求减免赋税缓交辽饷。

缉获的粮食没有运走,包含县太爷送来的粮食,抄没大地主获得的粮食,一共有三万多石。

县太爷本来就怯懦,摊上了这么大的祸事吓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因为他不但仅亲身带领兵马剿除薛麻子强盗团伙,还破获白莲教企图聚众谋反的大案。

监军寺人建功了。

监军寺人亲身带兵剿寇还不骚扰处所,平时看寺人不对于的处所官都被如此高风亮节的寺人打动了。

仅仅是过了不到两年,崇祯天子就发明众正盈朝这也不可那也不可,唯有嘴皮子很行。

他们绝大多数是打着天子不与民争利的幌子为自家小个人谋取私利的赃官,

崇祯天子不晓得,他身边的大寺人们迟迟没见着王坤送来冰敬,正在策画着给小鞋穿。

县太爷不想开罪,他必须凑趣监军大寺人,以是不遗余力搞赋税,哪去管老百姓是不是怨声载道。

崇祯天子伸展了一下身子,看了看服侍着的几个大寺人,提大声音道:

兴和军不骚扰老百姓并不表示好欺负。

被皇上这么当众嘉奖一番,善于见风使舵的寺人们立即收起了谨慎思。

只要粮饷给足,他不但既往不咎,并且给他报功。

“这王坤你可熟谙?他才去了宣府三个多月罢了,怎就能够被那些文官嘉奖了?”

俄然间被各种好事搞得一个头两个大的崇祯天子懵了,众正盈朝不都是弹劾内官擅权吗?

“王伴伴!”

两万人一天起码是一万斤粮食,加上军粮的耗损,一天就是二百石。

如若不是监军大寺人王坤带兵剿寇路过此地,顺手毁灭了薛麻子强盗团伙,查获白莲教头子,成果不堪假想。

正在胡思乱想之时,只闻声天子又开口了:“尔等都留意一下,如若那王坤监军的兵马再立新功,立即奏报!”

“嗯!王坤做得不错,但愿他再接再厉。”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