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点了点头,根基算明白了,蔡文姬却问道:“如果内里是中空的呢?”
“鄙人保举一人,定能解丞相之惑。”
“化外之人的名字都是又长又难记,奇特得很。”蔡文姬熟读史乘,晓得西域的名字大多诘屈謷牙、晦涩难懂。
“甚么故事?”蔡文姬有些猎奇。
“是,父亲。”曹植答道,“这个国度有个极聪明的人叫……叫甚么甚么德。”曹冲在旁插道:“阿基米德!”
刘墉的确是有体例的,用滑轮组、用连通器等等都可办到,不过只要曹冲的体例最为简朴也最可行。
“照先生所言,那么铁块也可漂在水上了?”说话的倒是一向没出声的曹丕。曹丕对科学类并没有多少兴趣,极少听刘墉讲。
曹操眯着眼睛想了好一会儿,却也毫无体例,抬目睹蔡文姬托腮沉思,常日里智计凸起的郭嘉、荀攸等谋士也是一筹莫展,便问道:“子建,你再说下去。”
此时大象已牵入内城,浅显百姓已不能进入,不过前来看希奇的人群还是挤了个水泄不通,对着大象群情纷繁。相府卫队将拥堵的人群分开,保护着曹操及文武官员进参加内。只见那大象又高又大。四条腿有大树那么粗,耳朵比扇子还大,胸腹像一堵墙,两颗尖牙像锋利的腰刀。普通的成年人站在它的面前,刚够着它的肚子,就像婴儿与巨人在比较普通。
曹植用心顿了顿,留些时候让在坐的统统人想上一想。刘墉对着曹植暗竖大拇指,曹植晓得那是嘉奖的意义,心中更是对劲。
世人一阵窃保私语,却没一个敢站出来。确切啊,这家伙这么大,那可如何称啊。
那人哑口无言,兀自强辩道:“那你说如何称?”
“是。”刘墉拱手作答:“这个事理也叫浮力定律……”刘墉详细解释了浮力、重力、密度的观点,浮力的大小与这个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不是和它的重量有关,当浮力即是重力时,物体便能漂泊在水上了。最后刘墉道:“每个物体的密度都是必然的,比如说一样大小的银和铜,银便更重一些。反过来也是如此,两块重量相称的银和铜,铜块便会大一些。在这个故事里,利用的便是这个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