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贤人能生之也。”
“涂之人可觉得禹。”曷谓也?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古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曰:如果则过矣。古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但是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情意之于善,若夫能够见之明不离目,能够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古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古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但是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推让矣,推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
有贤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夫子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整天议其以是,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贤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发难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非论曲直,以期胜报酬意,是夫子之知也。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但是不得排檠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但是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騹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但是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催促之威,加上以造父之驶,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夫人虽有性子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摆布。”靡罢了矣!靡罢了矣!
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贤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但是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但是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贤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但是礼义法度者,是生于贤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天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分歧之征也。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当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肯财,贵而不肯埶,苟有当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古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但是性罢了,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但是性罢了,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