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能源革命之肇基(三)[第1页/共3页]

“陛下,臣观此煤炉虽是能用,然,真欲推行,却恐另有很多碍难处,其一,此炉乃铁所制,代价恐不菲,平常百姓怕是难用得起;其二,煤炭之热力虽赛过柴炭,然其时价如何却尤不成知,若远高于柴炭,怕是推行艰巨;其三,此煤炭烧时味颇重,坊间可否接管,尚在不决之天,有此三条在,故,臣觉得此事还须得再行考虑方可。”

太宗既已开了金口,陈子明自是不敢怠慢了去,紧赶着躬身应了诺,就此仓促收支了太极殿,未几会,便即领着数名小寺人,搬着诸般事物又从殿内行了出去。

早在筹办此番奏本之际,陈子明便已将方方面面的环境都已考虑清楚了,自是无惧于侯君集的质疑,此际娓娓道来,自傲之情溢于言表。

听得太宗有问,陈子明自是不敢稍有拖延,赶快一躬身,恭谨地解释了一番。

“陛下,臣觉得此言断不成信,无他,那石碳深藏于地底,采或可,又有谁能断言量有多少,所谓用之万载不竭,断是虚言无疑!”

“这黑筒子又是何为用的?”

段志玄都跳出来了,侯君集又怎会掉队了去,一样是大步从旁闪出,一派忧国忧民状地便跟着起哄道。

还别说,侯君集这一问可真就问在了点子上,太宗明显也是深有同感,转手便将题目又丢给了陈子明。

太宗兴趣大起之下,竟未曾让陪侍在侧的赵如海转呈,而是就此起了身,大步行下了前墀,伸手接过了陈子明手中的铲子,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又兴趣勃勃地颤栗了几下,这才嘉许地点了点头,非常对劲地夸了陈子明一番。

能不好么?这玩意儿就是后代大名鼎鼎的盗墓东西洛阳铲,陈子明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地让工部铁匠作坊打造了一把,算是抄袭了回后代的盗墓贼们。

“呜呜……”

“嗯,朕准了,来人,去取一炭炉并两铜壶水来!”

“陛下,臣觉得殷尚书所言甚是,此事干系千家万户,断不成草率行之。”

太宗固然一向未曾真正表过态,可心下里对砍木为薪过火恐导致无木可伐之成果还是很担忧的,只是在未曾找到替代之法前,太宗自是不能也不敢对这等体贴到民生大计之事胡乱表态的,现在一听陈子明这般说法,太宗可就较着有些沉不住气了,但见其眉头一扬,已是骇怪不已地诘问了一句,腔调里较着透着股欣喜之意味。

“陛下明鉴,臣觉得殷尚书察看细心,倒是忠心谋国之人,然,其所言倒是多虑了,微臣之以是带了个铁炉前来,非是煤炉只能以铁打造,而是微臣一时不得便,只能令家中铁匠赶制而出罢了,实际上,煤炉大能够烧陶制之,至于百姓家中之灶台么,稍稍改革一番,便可由烧柴禾转为烧煤,烟囱等都是现成的,不必窜改便可利用,而公卿之家的所谓暖阁,也能够煤炭代替柴炭,甚或不必任何窜改,此为其一;其二,煤炭时价如何现在虽不好判定,然,较之柴禾比拟,只会低不会高,无他,煤炭耐烧,按五口之家来算,一日只须微臣带来这等蜂窝煤五块,便可包管随时能有火力可用,至于其味稍大么,确是究竟,然,既有烟囱排之,何人会蠢到本身跑去猛嗅之理,故而,臣觉得殷尚书所虑虽不无事理,却较着是多虑了的。”

陈子明敢将煤炭之推行提到朝议上来讲,又怎能够会不考虑全面,此际辩驳起殷元的话来,自是信心实足得很。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