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大唐科学院的诞生(五)[第1页/共3页]

“殷大人这话就对了,自古圣贤皆在求道,如何求,异想天开么?当然不是,求道者,重在实际耳,所谓实际出真知便是这么个事理,而欲求道,不但须得有求道之心,更须得有求道之技,二者缺一不成,殷大人如此鄙夷技,莫非殷大人之求道便是坐等道从天而降么?”

李恪之所言,恰是陈子明之所愿,他自是不会有甚贰言,紧着便奖饰了一声。

崔敦礼一样是儒家后辈,对技术职员本就瞧不在眼中,先前之以是未曾出面反对,不是不想,而是担忧会获咎陈子明罢了,现在,见得两位同僚都已前后表了态,他也就不筹算再保持沉默了,跟着也站出来唱和了一把。

帝王与诸宰辅们都获得分歧的议题,在朝议上天然不会有甚关碍,虽有个别朝臣提出了些反对定见,却底子翻不起甚大浪来,不出不测,科学院的建立已成了定居,但是李恪却还是不免担忧陈子明心中会有疙瘩,这一下了朝,紧着便将陈子明请到了御书房,好言好语地安抚了一番。

技与道之别,在儒家思惟里但是有着定论的,真要以儒家谈吐从正面来驳斥此一条,底子就行不通,陈子明自是不会去做这等傻事,不过么,拿出千古以来就争议不休的格物致知之含义来混合谈吐倒是无妨,而这,早在军演之前,陈子明便已做好了筹办,自是不会被殷元所难倒。

“殷大人此言差矣,贤人有云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何谓格物致知,当是穷究事物事理,导致知性通达至极,凭何格物?唯技也,技之极,近乎道,无技可依,自无格物之能,何言道哉?”

新军的编练可不是件简朴的活计,并非有了枪炮便能成事的,对此,陈子明早有腹稿,这会儿听得李恪问起,自是不慌,但见其一躬身,便筹算胪陈上一番,只是话尚未说完,就见何欢满脸惶急之色地从屏风后天抢了出来……

“陛下,老臣觉得于大人所言甚是。”

于志宁明显是早就打好了腹稿,这一听李恪见问,紧着便给出了两条建议。

“陛下明鉴,微臣觉得于大人所言虽是不无事理,然,实殊不成取,在微臣看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既是技无益社稷,缘何轻视哉?若说抬高品阶尤有可究之处,服饰辨别则无疑过矣,微臣实不敢苟同焉。”

“唔……,子明觉得如何哉?”

“哦?”

“有所辨别?唔,仲谧之意是……”

“你,你……”

“仲谧(于志宁的字)有话尽管直说,朕听着便是了。”

李恪之以是没一开端便同意陈子明的发起,担忧的便是朝中大儒们会群起反对,没旁的,概因自汉以来,便是独尊儒家之格式,道与技之别实在是过分惹人争议了些,哪怕科技的进步确切给朝廷缔造出了庞大的好处,可还是不如何被那些儒家出身的朝臣们看在眼中,要他们与那些个“泥腿子”同列朝廷之上,绝大多数臣工都决然不会乐意,对此,李恪自是心知肚明得很,这才会跟陈子明商定军演过后再议,就是想着用军演的胜利来堵住朝臣们的嘴,可现在看来,结果仿佛不甚佳,李恪自不免便有些个踌躇不决了起来。

“罢了,不说此事了,娄师德的兵练得不错,子明看当得如何安排这一营之新军?”

“陛下圣明。”

一见三位宰辅之态度如此分歧,李恪也自不好拂了众意,可又不免担忧会令陈子明有所不满,自是不好紧着表白态度,这便满脸难堪状地将题目丢给了陈子明。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