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气得神采模糊发青,忍了半天,阴声道:“本来太子失责,是朕的错误!”

主试设明经和秀才两科,‘明经’察儒家典范(挑选填空,如:三人行——下一句?),‘秀才科’察治国方略,先试策,再考杂文(浏览了解+5000字的小作文)

牛弘顿了一顿,当下当真道:“回陛下,早前薛侍郎来岐山奏对,与臣筹议过关于本年科举京试的事情,一应事件都已安排安妥,请陛下放心。”

汉王看了看柳述和牛弘,开口道:“儿臣觉得科举选士,即为举天下之才为国所用,此乃国之大事,不成轻视。

本年是学子入京招考第一年,若只靠吏部主理,怕是让学子们会自发轻视,而百官也会对科举不甚正视。”

杨坚听完,神采顿时和缓了起来,嘴角还挂着一丝笑意,道:“汉王此言甚合朕意。”

杨坚似是在抱怨,可世人听着倒是一身的盗汗,柳述回道:“回陛下,昆州、桂州、南宁州生乱日久,若不强加停止,恐有漫延之势。

这件事说到底是由科举而起,而主管科举的恰是牛弘,目睹杨坚说到此处,牛弘也本着为君分忧的表情,当下便起家施礼道:“陛下说得有理,臣愿马上回京,主理科举之事,请陛下允准。”

杨坚听罢,悄悄哼了一声,阴阳怪气道:“本来是如许啊,朕还觉得太子用心要萧瑟科举选士呢!”

颠末刚才那一番争辩,晋王俄然认识到,即便当下科举的功效不尽如人意,但杨坚对科举选士实在是非常正视的。

杨坚说完,朝着汉王与晋王两人扫了两眼,终是将目光放到了汉王身上,接着开口道:“汉王,此事既然是你提出的,朕就命你回京,协同吏部主理本年科举大考之事。”

牛弘想了想,道:“所谓‘科举’,是谓:分科选士,推举人才。

晋王回道:“回父皇,五弟妇方才生女,还不敷满月,怎好教弟妇车马劳累赶回京都呢?”

杨坚撇了柳述一眼,冷声道:“算了吧,朕就不让太子去获咎世家了!”

“安排安妥?”杨坚猎奇地问道:“你是如何安排的?”

杨坚狠狠瞪了牛弘一眼,心道,你出来添甚么乱!

连络了肖元元对科举的热忱,晋王愈发感觉科举选士不能草草了之。

杨坚被气笑了,道:“柳述啊柳述,你对太子可真是忠心,为了给太子着力,连朕都不顾了。”

每年年底官员大考,考得是百官,而百官从那里来?

太子殿下在东宫日夜忧心,与朝中臣子筹议如何平叛。

除此以外,另有特设科目,如明法(律法测验),明字(笔墨实际和书法)、明算(算术实际)等共六科。

储君之位关乎民气安稳,陛下与太子敦睦——则天下安,此是儿臣之幸,也是朝堂之幸,更是江山万民之幸,请陛下三思。”

柳述心头一滞,又开口为太子回嘴道:“可陛下有没有想过,不但是吏部,其他各部的首要官员要么跟着陛下到了仁寿宫,要么经常来回于仁寿宫与大兴宫之间。

现在太子在京中辅政,朕传闻他日夜辛苦,可怎不见他对科举上心?也不知他每天再忙些甚么?”

柳述正想着如何辩驳,恰好身边有一个实心眼的牛弘。

目睹杨坚神采非常不好,旁听的汉王俄然开口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