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身而退(上)[第1页/共3页]

“娘子,此事朕很难堪……”李隆基无可何如地试图安抚杨贵妃。

李隆基没好气道:“干出这么大的事,朕总不能下旨嘉奖他吧?先去大理寺蹲一段日子,待风声过后再出来。”

来由或许公理,但做法倒是大逆,若被故意人拿来衬着一番,朝堂又是一阵风波。

李隆基点头苦笑,却也不与她辩论。看来李隆基这把年纪没白活,他已学会了不要跟女人讲事理,不然就算在逻辑上打败了她,但在豪情里他会一败涂地。

对李隆基的拯救之恩不是筹马,顾青真正的筹马是本身在李隆基内心的操纵代价。

至于“白”,嗯,这个顾青最有发言权,真的很白。

进缧绁才一个多时候,韩介带着大包小包出去探监。

环境温馨下来,思路便特别活络。

并且这位老熟人是大理寺开业以来独一一名在蹲大牢期间升了官的怪杰,当时顾青出狱后,他的传说在大理寺内广为传播,大家称羡不已。

“臣有罪,臣甘心受罚。”顾青跪在李隆基面前,认罪的态度特别端方。

为了给戋戋一个亲卫报仇,竟敢杀刺史,对李隆基来讲这就是愚义,是个很较着的缺点。这个缺点令顾青的形象并不完美,但就是这类不完美的形象,对李隆基来讲才是最完美的。

这也是顾青为何仓猝赶回长安,抢在朝野群情四起之前向李隆基请罪的启事。杀刺史一案若被朝野尽知,当满朝文武的言论都说要杀顾青时,李隆基也没法保住他了。

臣子不能表示得到处完美,臣子必必要出缺点,并且缺点必须很较着,出缺点的臣子才气被帝王拿捏在手内心,对自傲到傲慢的李隆基来讲,太讲义气便是顾青的缺点。

狱卒们整日在大理寺跟那些犯了事的官员们打交道,对宦海端方也学了个四五成,见顾青这般身份,狱卒们顿觉不简朴,因而不敢对顾青有涓滴不恭敬,客客气气地将他请入牢里。

顾青低头道:“臣知罪,非论陛下如何发落臣,臣毫无牢骚。”

“女儿觉得,父皇治下这煌煌大唐乱世,所谓‘乱世’,不在充足,不在兵威,而在民气所归,在仁义之行,君圣臣贤民善,是谓‘乱世’。顾青所为有错,但不宜重罚,不然父皇保护了法理,却失了仁义,弊大于利,父皇不成不察。”

杨贵妃上前挽住李隆基的胳膊,轻声恳求道:“陛下,顾青此举虽说打动了些,可他毕竟占住了事理呀,阿谁商州刺史太坏了,顾青不顾本身的出息性命对峙为亲卫报仇,刚好证明顾青是个重交谊之人,他是个仁慈又仁义的孩子,如许的臣子能为陛下所用,妾都为陛下欢畅,您若对顾青惩罚太重,未免伤了天下善夫君的心……”

不出不测,顾青公然被打入大理寺了。

这倒不是顾青的妄自猜想,而是有先例的。

李隆基气笑了,袍袖狠狠一挥,道:“先留着你的性命吧,来人,剥去顾青的官服官帽,拿入大理寺。”

…………

两个女人都帮顾青说话,李隆基本来气愤的神采垂垂和缓下来,淡然扫了顾青一眼,哼道:“你倒是机警,请罪之前不忘将贵妃和朕的女儿拉来为你当说客,觉得朕看不出么?”

羽林卫上前,很快将顾青的官服官帽剥去。

利与弊,轻与重,李隆基绝对分得很清楚。杀一个微不敷道的刺史不算甚么,并且首要的是,顾青占了理,邢深此人该杀,错的只是挨次和手腕。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