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以此辩难,你来我往,一刻钟不到那谢混便难以支撑,面色涨红,完整跟不上祝熙之的思路。祝熙之虽为人看似暖和,实际上内里倒是锋利,其论点皆一针见血,锋利非常。谢混搜尽枯肠,却只得皱眉沉思。
“我知你是谁,江左凤凰,祝家七郎,祝熙之。我父曾见你写与陆铭的手札与诗文,大赞生子如当祝七郎。我本日便要于清谈之上同你比试一二,可敢?”
而另一处,马家仆人王盛对着面色沉寂的马文才道:“小郎君,熙之小郎君果然高才。本日凌晨为何不将熙之小郎君一起带来,也免得熙之小郎君形影薄弱。”
“父亲可要将祝熙之招来一见?”谢肇见父亲如此爱好祝熙之,不由得发起道。
不过倒是马文才并将来告诉他此事,倒是有些叫贰内心堵得慌,然复又想到,马文才亦不是他甚么人,人家无甚任务来相告于他,遂也铺高兴去。
可惜的是马文才并未理他,眼神一向谛视在远处清风朗月般的祝熙之,眉头紧皱。
且不说祝熙之这边如何,远处隐蔽之处一中年男人抚须而笑。虽是身着儒袍却难掩去身上杀伐勇敢之气。便是已到中年,仍能从那张还是俊美的脸上看出其年青之时是如何貌美姿势。
喝了一口水,这下子倒是将气儿喘匀了:“熙之小郎君,你可知本日那明圣湖畔有雅集?何不往那边一去,也叫人见地见地你的高超之处。我本日一早便见了文才小郎君带着人往那边去了。”
谢混拱手一礼,极尽虔诚:“谢混佩服。本日一睹助祝家七郎风采,毕生不敢忘。然他日,我必厥后居上。”
雅集一事倒是对祝熙之无甚吸引力,左不过才子几十清谈罢了,然他最不喜清谈,消磨时候于口头辩论,切磋些玄奥道义,不言国事,亦非论民生,谁如果说这些便被斥为俗气,东晋衰弱自此,一群士人竟不知要做些实事,想些于国有效之策,难怪东晋危矣。
祝熙之的到来虽引发了一些人的侧目,毕竟如此年纪便来插手的雅集的还是少数,然也并未掀起甚么波澜,他虽于江左驰名,然此次乃是第一次分开上虞,了解之人本就少,旁人更识不得他了。
“我还从未见过三弟对谁如此佩服,这祝熙之公然不简朴。”说话的是青年,面含诧异,此人名为谢肇,乃为谢混大兄,而方才中年男人即为谢混之父谢琰。
“方才我说熙之等闲不肯赞人,然混更是除其祖父安石公从未佩服,本日倒是佩服于熙之风采之下,你们二人可为好友。”
这边的风声早早引来了很多围观之人,谢混年纪小小天然惹人谛视,四周士子在传闻祝熙之之名时更是心中有了计算。如此之时,谢混提出这般聘请,自当统统人目光都集合在了祝熙之的身上,看这位江左凤凰作何反应。
“是。”谢肇轻声应了。
“小郎君!小郎君!”远远便闻声了云姨的叫喊声,祝熙之哑然一笑,没想到这云姨几年不见这中气是更加的足了。放动手中的书卷,亲往门口去迎了。
听此一言,祝熙之那里还不晓得此人是谁。谢混此人被称为江左丰华第一,更加东晋第一美女人,姿容无双,才调横溢。史载其“少有佳誉,善属文”,当代中国最高学府清华一名也源于其诗文“水木湛清华”,可谓才貌双全。若说道其家属更是如雷贯耳,王谢当中的谢家。其祖父为谢安,父亲谢琰因淝水之军功劳被封望蔡公,真正的乌衣名流。后其更是继谢安以后谢家第二个出任丞相之人,为晋武帝女儿晋陵公主夫婿,伉俪琴瑟和鸣,然终究抱屈归天,可叹一代风骚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