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经济报》第一期上市, 便在本地文人骚人中激起了一片赞美:报纸版式好,文章好, 丹青好, 立意高……最要紧的是,从几位天使分开汉中, 到这报纸上印出送到众读者手上, 通不过两三天工夫, 那文章都还热腾腾地没传遍亲朋呢。
不但是唏嘘宋校长、宋状元对他们这些校友同僚的关照,更是唏嘘汉中与都城天差地别的做事民风――
他似也怕叫人闻声嘲笑他们太敢想,将声音放得又轻又柔,一声声“先生”“叔叔”地叫着,叫得宋叔叔骨头都轻了三分。
他就想让这份报纸办成个能让读者能学到知识和糊口知识,勾起读者向学之心的综合性大报。
桓教员一时没反应过来,宋时抬起食指勾住他的下巴,奥秘地笑了笑,倾身凑到他耳边说:“就是我们俩现在教的这些学问。汉中学院里教养这么多门生,将来必定有人源源不竭来投奔,说不定还能培养着名流大师,担当我们的衣钵,这不就成学派了?”
小年前夕,汉中学院招生考时,汉中经济报已成了本府墨客争购、争抄的佳品,乃至传播至外埠,吸引了本府各州县,乃至本省、邻省各府州的门生来报名。
当年他在福建武平办一场讲学大会,苏浙二省的才子千里迢迢往去插手;现在他在汉中办这汉中学府,除圣上特遣人来学习,另有些得了动静的读书人自发从外省到汉中来肄业。将来他们黉舍培养出的人才到外省游学也好、仕进也好,到处所也办个讲坛,吸引四周府州学子去听讲,不就把科学思惟传播到各地去了吗?
几位教官拿人的手短,期呐呐艾地求见宋大人,问他下次印报时能不能添几篇本地才子的文章。
也不消怕出去的门生没名誉,办的讲学没人恭维。只要报纸上多登载他的学业经历,让他大名颁发几篇文章,病毒式营销一阵子,还营销不出个才子来?
比方北宋的濂、洛、关、闽之学:濂溪派便是以周敦儒号濂溪先生为名;伊洛派则是取了二程所居的洛阳、伊川;而张载、朱熹传下的学派既以他们的别号为名,号横渠、晦庵学派,又以讲学之地作为学派之名,分为关中、闽学二学派。
汉中府那些只需用心做事而不需勾心斗角的安静糊口,现在再不成得了。
再者说,固然论心机春秋是他比较大,可论起心机春秋总还是小师兄大那么两三岁吧,按前朝常例,还是桓宋更合适。
他不尊敬地搂住大侄儿的肩膀,将他朝本身这边揽了揽,低下头,鼻尖儿抵着他的耳背儿,一样轻语道:“宋桓听着像‘归还’,到我们阿谁年代轻易让人拿来开打趣,不如桓宋好听。”
须知这报纸足有平常书版两倍大小, 其上光文章加起来便足稀有千字, 又有丹青, 叠起来厚厚地一沓,堪比得上本薄书了。换作平常雕版匠人,雕一天也就能刻出二百字, 这份报纸起码要五六个匠人刻上三四天, 再两三个印刷匠印上两三天赋得,那里有这般便宜费事的!
是叫汉中学派呢,还是取个别号,还是学程朱理学,叫个桓宋科学呢?
宋大人也have a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