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府的扫盲班还没建起业,汉中学院也还不是白鹿洞、岳麓书院那样驰名的书院,桓宋两位大师就已经打算好了后二十年的学术生长方向,并主动地在报纸上登起了科普小文章。

也不消怕出去的门生没名誉,办的讲学没人恭维。只要报纸上多登载他的学业经历,让他大名颁发几篇文章,病毒式营销一阵子,还营销不出个才子来?

宋大人也have a dream。

这信寄到的时候,两位御史尚在经济园压场子,令汉中府来的修建匠人能够批示得动都城工匠建厂房;户部员外郎们则忙着配制高锰酸钾,以备水稻育秧前拌种,以减少虫害;工部员外郎则盯着人打造钢车床,煅铁煤,煎碱面、汇集煤膏、用黄铁矿制硫酸;翰林则将所学汇总成书,备着上头查验……

《汉中经济报》第一期上市, 便在本地文人骚人中激起了一片赞美:报纸版式好,文章好, 丹青好, 立意高……最要紧的是,从几位天使分开汉中, 到这报纸上印出送到众读者手上, 通不过两三天工夫, 那文章都还热腾腾地没传遍亲朋呢。

他们现在推行的当代科学可比理学更先进精确,值得一个好名字。

汉中府那些只需用心做事而不需勾心斗角的安静糊口,现在再不成得了。

桓凌不知是被他的大话吓着,还是被他温热的气味吹在耳衅的感受勾得倒吸了口寒气,悄悄将耳朵向他贴了贴,低声问道:“如何不叫宋桓学派呢?这些学问都是宋先生授我的,算着宿世年纪宋先生还是我叔叔辈,这时候该占先才是。”

只恨他们没缘法, 如果那天也写了文章, 也托人交给教官们审稿,岂不也能将文章印在这《汉中经济报》上,叫满城墨客追捧了?

“学派?”

小年前夕,汉中学院招生考时,汉中经济报已成了本府墨客争购、争抄的佳品,乃至传播至外埠,吸引了本府各州县,乃至本省、邻省各府州的门生来报名。

“桓教员,你说我们学派取甚么名儿好?”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