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与阿济格使者密商以后,史可法及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章旷、偏沅巡抚傅上瑞等“一线”督抚便不竭上书朝廷,要求收编合营满洲兵,供应赋税,觉得大明北伐前驱,“化倒霉为无益”。
那边佛天子只觉套在本身脖子上的绳索松动了好大一截,唯恐北边那位忏悔,从速命内阁草拟加封阿济格为大明忠王,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其下将领名单着报兵部,另给阿济格坐蟒一袭,纻丝八表里,银一百两,示宠异也。
远在安庆的史可法也上疏申明必须纳降清军的意义。
“今满兵阿济格有众十万,又有吴三桂、王体中、王得仁等兵数万,近二十万众,朝廷底子制之不得。且如此浩繁兵马,要耗多少兵帑?”工科给事中于允中也是痛心疾肺。
“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本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
孙大将便将北边复书取出,称可予阿济格亲王之封。
给事中马嘉植也上言:“昔满洲祸我中国,为害甚烈,今不加以歼除,反引为义军,如同乞师突厥,召兵契丹,自昔为患。万一满洲趁我不备,饮马长江,侈功邀赏,将来亦何辞于虏?”
既做了明朝的亲王,那阿鞑子要不要来南京觐见天子?
朝堂之上,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当真是东林党人对东林,复社对复社,清流对清流,乌烟瘴气,闹得不成开交。
是以,大明的情势已经到了最伤害的时候,若朝廷不收编阿济格部,则恐该部迫于顺军压力转而降顺,届时必为顺贼南侵前锋。面对近二十万原清军南下,大明如何抗争?
弘光闻言心中一动,从速细心看信,确认北边那位真的答应他收编二十万清军,心中是欣喜交集,同时也不免生出一丝不甘的异心。
史可法出外也是“小臣派”获得的一次严峻政治胜利,史可法的出外也让其一向主张的“联虏平寇”主张被搁置,随后北方情势大变,北京的满洲朝廷都叫流寇一锅端了,“联虏平寇”自是无人再提。
大臣派们的主张立时激发了小臣派狠恶反对,他们纷繁上书朝廷,以为东奴祸乱中国长达三十余载,导致中国军民死伤过千万,今东奴力弱,朝廷当乘机予以完整毁灭,不使引狼入室,重现“侯景之乱”。
弘光天子乃潞王远藩秉承大统,开初东林党对这位潞王拥立也不甚主动,厥后因为北兵保了潞王到了南京这才被迫开门迎立潞王,但而后朝堂还是被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权势掌控,而弘光为了朝廷的稳定性也不得不依靠于东南极有影响力的东林党。
“小臣们”中坚人物、吏科都给事中章正宸上疏道:“本日江左情势视之晋、宋更加艰巨,肩背腹心,三面受敌。”
这个“小臣派”成员也比较庞大,南逃官员有之,东林党人也有之,复社、几社等江南新兴社团成员也有,乃至另有一些是从江北“贼区”被开释返来的官员。
因为“小臣派”背后有些弘光帝心知肚明的影响力地点,是以也是拿不定主张,便调集群臣会商是否收纳满兵一事。
“小臣派”的狠恶辩驳自是引来“大臣派”的横加指责,怒骂他们不当家不知国度短长干系,更说这些小臣清流只顾口头,不顾实际。真满兵闹将为流寇所用,打来长江,小臣是不是都披挂去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