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的意义很清楚,若不纳阿济格、吴三桂,则二人必为顺军祸害大明。
“今满兵阿济格有众十万,又有吴三桂、王体中、王得仁等兵数万,近二十万众,朝廷底子制之不得。且如此浩繁兵马,要耗多少兵帑?”工科给事中于允中也是痛心疾肺。
“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本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
“小臣派”的狠恶辩驳自是引来“大臣派”的横加指责,怒骂他们不当家不知国度短长干系,更说这些小臣清流只顾口头,不顾实际。真满兵闹将为流寇所用,打来长江,小臣是不是都披挂去杀敌。
为了让朝廷同意收编清军,湖广总督何腾蛟更是夸大败方战报,称顺军已今非昔比,足有百万雄师,内里精兵强将如云,并且顺贼新的首级、原淮贼陆文宗不日就将在北京即位,届时百万顺军便将大肆南下攻打大明。
北伐不北伐的,佛天子眼下还真不敢深思。
其间寇娘娘倒是出发前去北方,大将一时半会也没个知心人能唠唠,深思既然都督有令,他就照做便是。
“我朝之有流寇,底子在于辽事,中国之难源于东奴,今国度当政大臣不思剿除底子,反而蓄谋引贼,执词甚正,实在荒唐,为本朝立国两百余年来第一丑事!”
若朝廷不计畴前,诚意收编,则立时便得二十万精兵,只要供应些赋税就能使这二十万雄师为大明着力杀贼,为先帝报仇,有何不成?
孙大将越想心机越热,便揣摩如何才气把阿鞑子同吴汉奸弄来南京搞死。
又旨湖广总督何腾蛟速筹措粮草二十万石、银三十万两布施犒劳,使忠王、蓟国公部暂驻荆襄,何时北伐则待朝廷另旨。
嗯?
更是痛斥朝中小臣清流,道:“本朝所重者皇上之封疆,所轻者先帝之仇耻,既示我弱,益长虏骄,不益叹中国之无人,而北伐之有望邪!伏祈敕下兵部,会合廷臣,既定应遣文武之人速往满营宣旨,应给多少廪费,一并摒挡完整。”
那阿鞑子虽说山穷水尽,可部下也有十来万鞑子兵,都督这会恐怕是吞不掉阿鞑子那伙人,这才顺水推舟让阿鞑子他们降了明朝。
是咧,八成是如许!
疏中道:“先帝以圣明之主,遘变非常,即枭逆闯之头,不敷纾宗社臣民之恨。是目前最急者,莫逾于办寇矣。然以我之尽力用之寇,而从旁有牵我者,则我之力分;以寇之尽力用之我,而从旁有助我者,则寇之势弱...”
但是,以满洲英亲王阿济格为首的清军余部向大明乞和,让差未几已蒙灰尘的“联虏平寇”再次被端到了台面上。
大臣派们的主张立时激发了小臣派狠恶反对,他们纷繁上书朝廷,以为东奴祸乱中国长达三十余载,导致中国军民死伤过千万,今东奴力弱,朝廷当乘机予以完整毁灭,不使引狼入室,重现“侯景之乱”。
远在安庆的史可法也上疏申明必须纳降清军的意义。
弘光闻言心中一动,从速细心看信,确认北边那位真的答应他收编二十万清军,心中是欣喜交集,同时也不免生出一丝不甘的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