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两刻工夫,主仆一行到了陈宅。按事前所议,由房尧第进内祭奠,高拱则在院中背手低头渐渐踱步。三三两两的人在旁低声唏嘘群情着。
“门生料定玄翁此行,绝非单单为了祭奠。”房尧第这才恍然大悟。
“得霖,别忘了以农为本的祖训!”赵贞吉大声对陈大春说。
“喝了这碗参汤再走不中吗?”张氏在身后喊道。
“喔呀,那咋回事?”房尧第吃惊道。这才明白,高拱要去祭奠陈大明。可转念一想,玄翁与陈掌柜的并无厚交,何至于夤夜去祭奠他?如许想着,也不便多问,只得簇拥着高拱,往大街而去。
皇上道:“先生所奏,倶见为国恤民之意。既有疏,速奏来,朕令部院亟议以闻。”说罢,停顿半晌,又道,“先生亦可集部院议奏对策。”
“喔,国朝二百年矣,恤商之言倒也有之;然位居在朝而代商陈情,疾呼恤商者,玄翁乃第一人!”太常寺少卿刘奋庸也凑过来感慨说。
那人打量了一眼高拱,见他像是读书人,不肯与之多言,便吵架似地说:“贩子就是三孙子!像你们这些读书人,谁看得起贩子?朝廷里头,谁替贩子说句公道话?”
“玄翁,出了甚么事?”房尧第疾步赶上,问。
高拱佯装没有闻声,举头阔步往文渊阁走,过会极门旁,俄然想起一件事,行动慢了下来,过了半晌,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赵贞吉次第走了过来,高拱喊了一声“内江”,便迎畴昔问赵贞吉:“河南祥符县知县谢万寿,科道有弹章吗?”
“跟我到陈大明家去。”高拱说着,便往外走,又叮咛高福,“你快去雇几头毛驴,往西四牌坊那追逐我们。”走到垂花门,又对房尧第说,“到得陈家,莫透露身份,只说是陈掌柜的的友爱便可。”
朝会响起窃保私语声。惊奇的目光齐齐向高拱投来。人们吃惊的是,朝廷最有权势的在朝者,在堂堂的朝会上,说出话来,却像来打官司的诉冤者。高拱不觉得意,但他晓得皇上不肯听长篇大论,他已然说的够多了,便不再细说,径直提出建言:“臣已具疏,俯请皇上特敕部院,痛厘夙弊,统统惩革,恤商资商;并请皇上特降圣谕,行钱只从民便,不准再为多议,徒乱商民耳目。”
“皇上,臣有本奏。”一应典仪倶已礼成,高拱出班奏道,“臣奉召至京,两月不足。耳闻目睹,闾巷非常凋敝:有素称数万之家而至于卖后代者;有房屋盈街拆毁一空者;有东躲西藏乃至散之四方,转徙沟壑者;有丧家无归,号哭于道者;有削发为僧者;有计无所出自缢投井而死者!富室不复有矣!”
“臣,遵旨!”高拱镇静地说。
高拱道:“臣亦惊问其故,则曰:贩子之累也。臣又问:朝廷买物,倶照时估,贩子不过领银代庖,如何竟致贫累?则曰:贩子利用甚大,税费繁多,办理周匝,已用去大半;而官府应支之银,却未知何时付给,所办赋税物品,多靠存款周转,一年不还即需付一年之利,有积之数年者,何可计算?”顿了顿,又道,“至如经商,必是钱法有必然之说,乃可相互通行。而钱法不通久矣。众说不一,愈变动愈狼籍,愈禁约愈错愕。乃至贩子铺面不敢开,买卖不得做,嗷嗷为甚。”
高拱一扬手,“哦”了一声,算是回应,持续往院子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