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宣麻拜相亏一篑(三)[第1页/共3页]

王正见听到“西平郡王”四字,望了眼身姿矗立的高仙芝,悄悄叹了口气;高仙芝却不为所动,仿佛封王之事与己无关。

“王都护攻打碎叶城时,突骑施汗国满打满算也就数万人马;西征石国,首功当归安西都护府,王都护不过克小城一座,还被敌军围困好久;至于黑衣大食,据微臣所知,高节帅与之血战一日夜,北庭军直到最后才赶到疆场。微臣痴顽,实不知太子所言的威震河中从何而来?”

“陛下,举贤不避亲。某看重的乃张氏兄弟的才具,而非其身份。”王正见的答复坦开阔荡。

“杨侍郎所言非也!”李光弼辩驳道:“寻章摘句、熟知律法,乃词讼吏之责。为相者,当掌大局,通不通文墨,无伤风雅。”

“微臣附议!”王正见接过话头:“放眼天下诸镇,东平郡王军功最高,当为相国。”

“哥舒卿镇守西陲,屡胜吐蕃,功劳丰伟,可封西平郡王。”李隆基一锤定音。

“陛下,微臣感觉太子所言极其不当。”安禄山大大咧咧道。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日碎碎堕琼芳。正殿前广场上,李泌与王霨安步于纷繁扬扬的雪花中。

“还是哥奴看得清楚。”李隆基点头赞成:“这几日哥奴气色见好,看来王卿的雪莲丸名不虚传。”

(本章完)

“石堡之战折损数镇精兵三万余,哥舒节帅的军功也太血腥了吧?”安禄山毫不包涵讽刺道。

“陛下,据某所知,东平郡王精通文墨,只是少时家道艰巨,未曾退学。白璧微瑕,无碍大局。”王正见道:“若陛下不放心,可增选文辞富丽之人入相辅弼安郡王。”

“王都护乃北疆柱石,当晋王爵,永镇北庭。”杨国忠看似拥戴李亨,实在是要断绝王正见入相之路。

“起码某未曾被人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哥舒翰则用客岁安禄山遭契丹埋伏的败绩停止回击。

安禄山本欲请李林甫出头,建议贤人广施恩泽,封王者不必拜相,以惠及更多边将,却被李林甫婉拒。

阿史那旸慷慨激昂的陈词,令安禄山一时无以应对。王正见盯着大义凛然的老友,皱了皱眉头正欲上前,却见李亨道:“父皇,阿史那节帅所言甚是。王都护任职北庭多年,北境各族安居乐业,回纥、沙陀、黠戛斯等部昂首帖耳,皆归心大唐,此乃莫大之功。”

经严庄查探,安禄山得知王正见用雪莲丸拉拢了李相。孔殷间安禄山想不出令李林甫转意转意的体例,只好服从吉温的建议,找堂兄安思顺商讨,请他朝议时出言互助。同时飞鸽传令高贵和史思明,让他们随时待命。

“恰是如此!东平郡王虽擅带兵,却不通文墨,拜相恐贻笑风雅。”哥舒翰不放过任何能够热诚安禄山的机遇。

冬至大朝会前,杨国忠与吉温密谈数次,将七名边将翻来覆去揣摩个底朝天。杨国忠以为,安禄山圣宠最深,一旦拜相,将停滞本身将来接任右相。与安禄山暗通款曲的吉温则劝他盯紧文武兼备的王正见。

不待李隆基表态,高仙芝抢先膜拜道:“陛下,三年前微臣担负大宛道行军大总管,与王都护统兵讨伐石国。因臣识人不明,误信葛逻禄叶护谋剌黑山,导致安西军堕入黑衣大食重围。若非王都护当机立断,率军策应,微臣早已葬身河中。西征之功,尽在北庭。且臣治家不严,孽子云舟卷入王焊谋反案,以某之德,不配郡王之勋;以某之才,不堪相国之责。臣愿辞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一闲职,唯求可日日聆听贤人教诲。”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