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宣麻拜相亏一篑(三)[第2页/共3页]

“安郡王此言差矣!”阿史那旸长身而起:“突骑施运营河中数十年,数败大食军,屡侵安西、北庭,后虽式微,但兵锋之盛,犹在契丹之上。至于西征石国,黑衣大食纠集雄师十余万,数倍于我。更兼葛逻禄几次无常,属国士卒不堪一战,若非王都护及时看破仇敌狡计,判定反击,与高节帅夹攻黑衣大食,吾恐河中不复大唐统统。如此灭不臣之国、力挽狂澜之功,岂容勾消?”

阿史那旸慷慨激昂的陈词,令安禄山一时无以应对。王正见盯着大义凛然的老友,皱了皱眉头正欲上前,却见李亨道:“父皇,阿史那节帅所言甚是。王都护任职北庭多年,北境各族安居乐业,回纥、沙陀、黠戛斯等部昂首帖耳,皆归心大唐,此乃莫大之功。”

“张氏兄弟?”李隆基凝睇李亨半晌,抚须笑道:“王卿把朕的半子拉出来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后,吾愈发明白令尊与霨郎君为何汲汲于减弱安禄山、钳制节镇之权,故劝殿下接管。”李泌是王正见与李亨相同的中间人。

“石堡之战折损数镇精兵三万余,哥舒节帅的军功也太血腥了吧?”安禄山毫不包涵讽刺道。

“臣无贰言!”王正见等齐声回道。

雪落琉璃、朝议纷繁。

“陛下,东平郡王数平契丹、屡征奚部,功劳远胜吾辈。由其执掌天下兵事,最为安妥。”高仙芝为王正见敲边鼓的同时,悄悄讽刺安禄山养寇自重。

“谢陛下隆恩!”哥舒翰顿首叩恩。

幸亏李林甫对安禄山还算看重,在大朝会前特地派李仁之拜见安庆宗,明白表示他会极力保安禄山不必入朝,才令他放心一二。

“微臣附议!”王正见接过话头:“放眼天下诸镇,东平郡王军功最高,当为相国。”

“还是哥奴看得清楚。”李隆基点头赞成:“这几日哥奴气色见好,看来王卿的雪莲丸名不虚传。”

王正见听到“西平郡王”四字,望了眼身姿矗立的高仙芝,悄悄叹了口气;高仙芝却不为所动,仿佛封王之事与己无关。

“先生莫急,我们渐渐等着。”王霨胸有成竹。

“启禀父皇,儿臣觉得东平郡王戍守幽州多年,劳苦功高,当入中书门下为相,统管兵部。”李亨率先将锋芒对准安禄山。

“李相对安禄山拜呼应无可无不成,但想来不会认同王都护;杨国忠仇视安禄山,必定反对其入京;哥舒翰攀附杨家,当紧随杨国忠脚步;安思顺乃安禄山的堂兄,两人同气连枝;至于陈相,不说也罢。如此算来,令尊胜算不大呀!”李泌熟稔朝堂派系。

待哥舒翰退下后,李亨起家道:“父皇,儿臣觉得,北庭都护王正见先破突骑施、后胜黑衣大食,威震河中,可封北平郡王。”

陈.希烈如羽士打坐,置身事外;李琦则目炫狼籍,一时还理

“陛下谬赞,微臣惶恐。”王正见仓猝顿首道:“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远征大勃律、南讨吐蕃,功劳更在某之上。西征石国,高节帅乃行军大总管,某不过附之骥尾,因人成事,故臣保举高节帅为北平郡王。”

“既然众卿皆认同李相定下的绳矩,朝议定可顺利,不知哪位爱卿先言?”

“安卿此言怎讲?”李隆基并未指责安禄山的无礼。

“多谢先生!”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