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以恒看向苏念秋“按事理慕容睿身为晋元帝不该任由这件事情产生,慕与沈,共天下。这沈家王敦到底是如何回事?”
宁以恒叹了口气“娘子可晓得你的叔父苏峻?”
苏念秋眨了眨眼睛“我上一世听父亲说过,沈家王敦与堂弟沈家王导都是东晋的建国功臣,当日还是琅邪王的晋元帝初镇建康时仍没有声望,江南士族乃至布衣都无人理睬他,王导与王敦则为他建立声望,建立起在南边较安宁处所的一个朝廷。王导主掌政策事件,而王敦则把握军事力量,对东晋建立有极大的进献,当时的人更称"慕与沈,共天下。"可见沈氏的职位和影响力。”
苏念秋皱起眉头“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汉名儒桓荣以后,宣城内史桓彝宗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申明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后秦、前燕),军功累累。”
宁以恒摸着下巴迷惑道“我的岳父大人是如何同意苏峻成为你的族叔,又如何能采取如许一个旁支小门进入主支的?莫非当真因为苏峻安定了王敦之乱?”
宁以恒皱起眉头“提及苏峻,倒是让我想起一件事。”
宁以恒笑了起来“当真是一些无用之辈,竟然只想着如何让沈家发扬光大而不是顾念国体,而你母族慕容皇族也真是,初到东晋便想着弹压立下汗马功绩的沈家王氏兄弟和顾家、袁家,看来这东晋的本源就在睿的权势心机太重。”
宁以恒笑道“苏峻本来不是大族,以单家身份在狼籍之际聚众,归顺朝廷以后,一心想着建功,安定王敦的兵变中有功于朝廷,声望逐步进步。具有精兵一万人,兵器设备也非常精美,朝廷把江北都拜托给他。此时苏峻很有高傲之气,为有强兵而自大,滋长谋反的意向,招钠安抚逃亡之徒,犯法的人家有逃出来的,苏峻常常坦白藏匿。兵众日趋增加,都靠当局扶养,运输船队连缀不竭,稍有不快意,就怒骂朝廷。”
苏念秋低下头,眼睛内里含上了泪花,泪在眸子子里打转“本来竟然是我错了,我觉得,我觉得左逸风不过就是因为五胡乱华定居秦国的异姓王爷罢了,我觉得陈珞瑜不过是家道日易中天,而我的家属日趋式微了罢了,没想到竟然是苏峻之乱!”
宁以恒抚着下巴有些迷惑“王敦之乱是东晋初年产生的一场动乱,发作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策动,以诛刘隗为名打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后自任丞相,诛杀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遥控朝廷。晋元帝身后,明帝继位,王敦企图夺位,但明帝已筹办反击王敦。同时王敦亦得病,面对明帝的讨伐,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将领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但终究失利。王敦亦在战事期间病逝。”
宁以恒笑道“而桓温的父亲,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殛毙,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运营。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归天。其子江彪等兄弟三报酬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诡称记念而入,手刃江彪于丧庐当中,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获得时人的赞成。桓温为人豪放,姿貌伟岸,风采不凡,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 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称于太守)。 后加辅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