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妹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习学得梅岑山一身全幅本领,不管文艺武功,一点便通,稍练便精,却唯独对于岐黄之术最感兴趣,成就也是最深。莲妹生就悲天悯人的性子,常常同梅岑山一起在深山中采纳草药,为五台山中山民驱除病魔之灾,垂垂在在五台山一带具有了不小的名誉。
慧锷受天昭命,搭乘一艘大型商船一起渡至五台山,在唐朝和尚的带领下,观光香火鼎盛的寺院大庙,见到一尊供奉于殿中的白玉观音像,立感战战兢兢,心中皆大欢乐,当场跪倒在观音像前,鼎礼参拜,久久不肯拜别。
慧锷长到十五岁的时候,不但佛理精通,且习得参政、经济、天文、相算等杂学,已经成为天皇座下常客,惯为东洋之主清心解惑,被天皇封为御前僧弟。慧锷不肯理睬俗务,一心向佛,在天皇面前发下弘誓大愿,欲往大唐盛境学习高深佛法,返国后渡东洋众生迷惑苦厄,其气度度量,同大唐的玄奘大师亦有共通之处。
梅岑山深为纳罕,将女婴抱回寓所赡养,因为发明女婴地点的那块山石状若莲花,故为女婴取名为莲妹。说来也怪,莲妹常常哭闹之时,只要看到那尊白玉观音像,便立时候破涕为笑,令梅岑山非常不解。
彼时东洋人扳谈时利用本地传播下来的土语,笔墨相沿汉朝期间中土传过来的繁体汉字,只要贵族和少部分得道的僧尼才有资格学习笔墨利用。慧锷精通汉话和唐文,五岁时习得千字,七岁时经文精熟,十岁时伴同不动和尚周游东洋,同东洋各地文士高僧扳谈,对答如流,在东洋被誉为“少年神僧”,申明鹊起,风头一时无二。
只是玉观音描述美矣,其神韵却始终不得其髓,梅岑山苦思多日,始终不得其法,心下踌躇苦闷,便在山中盘桓观景解闷。
中唐期间的东洋并不承平,因东洋之主效仿唐制,自夸为上天诰命,自封为“天皇”,同一中心集权,仿照大唐行政官位爵制,在东洋一岛国设立王公侯爵,辖下分为十三郡县,每一郡县均派驻主官和参军,分担政治军事。
东洋本来处于半封建半仆从轨制,各地有头有脸的豪杰部下均豢养私军,不平教养,为了本身属地和经济好处,频频同天皇下遣的官员抵触,顺从税收,且十三郡县豪杰垂垂有合纵联络之意,兵力较天皇手中把握的正规军亦不遑多让,使得天皇一度忧心不已。